■本报记者 温才妃
清华、北大、中科院、浙大、厦大,天津工业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2012级五名本科生顺利保送以上5所大学研究生,堪称该专业“史上最强”。
让周围人称奇的是,他们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霸”,除了一人成绩名列前茅之外,其他人仅在年级八九名左右徘徊。是什么让他们从名校保研生中脱颖而出呢?原来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都参加了电脑鼠走迷宫竞赛,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也正是有了这段经历,在面试中,他们当中的成员与导师能够“侃侃而谈半小时”。
如果说,大学生发表高水平论文犹如金字塔顶端少之又少的明星,那么,竞赛或许可以帮助更多大学生实现他们创新创业的梦想。
而在天津工业大学,这样的故事正在上演,其背后的育人经更是耐人寻味。
精彩的故事留在课堂内外
四月,晴好。比起外出远足,更精彩的故事却发生在教室、创新平台和俱乐部里。
尽管今年国际家用纺织设计大赛的简章还没出来,但纺织学院教师张毅和学生们早已着手备战。从了解获奖作品、观看学长的作品起,纺织工程专业本科生林育兰正尝试着画底稿。对于工科生的她来说,并无美术基础,工科加艺术的课程是一项不小的挑战,但是“比工科生更懂艺术,比艺术生更懂机器”的复合人才培养理念,使得她不愿意放弃分秒。
张毅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他在课程中特意加入创新培养元素,并为此专门预留了8个课时帮助学生开展创新创意设计,“这一比例占到总课时量的20%”。
而下了课,怎么把低年级的学生吸引到实验室,而不是沉迷电子游戏,教师们还必须各出奇招。
低年级本科生专业知识不足,畏难是普遍的情绪。然而,教师高圣伟的智能电气创新平台却总能吸引到大一下或大二上的学生。这又是为什么呢?
高圣伟给记者举例,电动汽车对于低年级本科生是复杂的问题,但若分解成总线管理、电源管理,电源管理下再细分为控制模块管理、三维成像等小模块,低年级本科生也能完成。对应的,学生们参加的竞赛也由盛群竞赛到电子设计竞赛再到挑战杯,由简至难,步步升级。
有意思的是,教师张亮的机器人俱乐部正是从游戏中来的,最后却成功地让学生跳出了“游戏圈”。自动化系本科生张少将揭示了其中的谜团,遥控车、机器人是很多男孩儿时的爱好,可一旦深入竞赛就会将之作为一项事业认真对待,“除了知识上的收获,还学会了坚持与细心”。
从该俱乐部走出的前成员、毕业生王萌正以无人机为题,在距离天津工大不远的南开创业园里迎接人工智能创业的春天。他的经历吸引着更多学弟、学妹走进该俱乐部。
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
如果把教室、创新平台、俱乐部看作主题独立的平台,那么,走进电子信息学院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基地”,你会发现这里是各类竞赛、创新实践者的交流场。
由于整层楼由4个开放实验室组成,这里也被称作“学生实践一条街”,“街面”(走廊)上贴着竞赛的时间表、竞赛体系等,实验室全天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此完成智能车、机器人、电脑鼠等学院乃至全国的赛事准备。
据教师孟德军介绍,该学院于2005年成立了“电子设计教学部”,设立专项资金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设备、耗材和教师指导上的支持。“目前低年级学生参加竞赛的比例高达90%以上,每6个学生中就有一人参加过国家级竞赛。”
可以说,它是天津工大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缩影,而上升到校级层面,则是学校高度重视的结果——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亲自主抓,教务处与工程实训中心统筹推进,14个教学单位积极配合。
“学校绝不是为了竞赛而竞赛。”教务处副处长、工程实训中心副主任王文涛这样说,“通过竞赛培养出来的学生,明显在找工作、考研中更具优势。这样训练出来的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实验室中可直接上手,创业就业能力更强。同样,在求职招聘中,企业也对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学生更青睐有加。”
回过头来看,在这场以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主题的教学改革中,青年教师是指导队伍中的主力军。那么,如何让他们愿意从繁重的教学、科研中抽出身来,投身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天津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张宏伟表示,学科竞赛和创新性研究项目培养的不仅是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极大地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些创新性实践活动对于学风教风改善,对于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均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为此,学校无论是机制改革、政策引领还是经费资助,都给予大力支持。
成果出自宽松的环境
仅去年天津工大就获得了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项三千余人次。成功的背后,还有哪些独到之处?
在大学生控制仿真实践平台的指导教师李红利看来,之所以频繁获奖在于“学校的支持力度、引领政策”,给学生实验室配备5万元到20万元不等的设备,每个竞赛给予万元乃至10万元的支持,在天津市高校中为数不多;职称评定中,评委们心中的“天平”倾向于有指导竞赛、学生创新经验的教师;年底学校还会对他们的工作给予绩效奖励,解决他们经济上的后顾之忧。
采访中,飞思卡尔智能车创新实验室教师高虹告诉记者:“我们很少为学生下达硬性指标。”因为设定目标容易局限思维,相反,按学生的想象力自由展开,更易于创新突破。
曾经有学生一个月尝试了二三十种算法,一些算法是在研究生阶段才学到的,却得到了老师的全力支持。
“我们支持学生求‘最快最好而非最稳’,只有这样,创新才有可能发生。”高虹放手培养学生的思路,得到了同行的赞赏。
基于类似的考虑,电脑鼠走迷宫俱乐部指导老师邓集杰还将日常管理交给了学生。这使得俱乐部的学生获得了新人面试、挑选、培训生等多项权力,于是学生学会了社团管理、交际,并使得文章开头所说的“并非吸引学霸,我们培养学霸”成为了可能。
如今,创新精神已不只是学生的专利,老师们也尝试着用新方式选拔成员。TI联合创新实验室教师姜文涛通过二次选拔发现真正感兴趣者,在以经管为主打的Me Club俱乐部里,一道“请讲讲妈妈的拿手菜”的面试题让学生们脑洞大开。
“创新就是-1到0的培养,本就无过高的门槛,通过赛中学、学中做、做中研、研中悟,凡人也能变菩萨。”孙永利笑着说。
采访临近结束,同一楼层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评审也接近尾声。同学们带着欣喜的笑容走出教室,而在他们身后,王文涛耳朵中回响着往届学生“因为大创,我找回了自信;因为大创,我学会了与人合作;学会如何申请专利撰写论文……”这些骄傲的话语。
《中国科学报》 (2016-04-28 第6版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