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奕 张明平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4/21 8:39:52
选择字号:
校园偶像的新“打开方式”

 

■本报通讯员 吴奕 张明平

夏建平是江苏大学物理学师范专业的大四学生。2014年3月8日马航MH370航班失踪,他发现自己研究的“基于金属圆柱结构的声聚焦效应”也许可以应用于海水环境下的黑匣子探测。最终,这篇论文被国际物理学顶级期刊录用,评审意见是“论文无须做任何修改就可以直接发表,如此简单的模型竟能做出这样好的效果”。

大二进入理学院声学超材料课题组,在老师的指导下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方向。两年时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3篇SCI二区论文,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夏建平实现了一名平凡理工本科男的华丽逆袭。

同在江大校园里,食品学院研究生李志华是位“孤独的前行者”。所在的食品农产品无损检测团队偏重数据处理,只有他因为兴趣研究传感器材料制备,“没有现成的经验,走了无数次弯路,但也是个积累和成长的过程”。

被称为“讲座达人”的李志华积极参与国内学术交流,学校每年举行近300场学术讲座,感兴趣的他一个也不落下。四年的坚持柳暗花明,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李志华确定了生物质衍生传感器方向,可以把制备成本从50多元降低至几角钱,同时发表了4篇SCI论文,申请了一项国际PCT专利、两项发明专利。

像夏建平、李志华这样的创新“小白”,现在已经成了江苏大学学生争相学习的校园新偶像。专注自己喜欢的领域,喜欢它就把它做到极致,专业、执着、坚守、创新的工匠精神成为了江苏大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精神内涵。

“工匠精神不仅仅是工匠们的专利,人才培养特别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也要提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江苏大学副校长梅强说。作为全国最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江苏大学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了横向达边、纵向到顶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满足了不同层级学生的创新创业培养需求。

近年来,江苏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更是装上了“加速器”,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有了明显提升。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第二、第三课堂为补充,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多地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思想观念、原则方法和精神指向,确保所有在校学生接受创新创业知识普及和创新意识培养。

现在,江苏大学更是加大对大学生原始创新意识的培养力度,每年拨出9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大学生科研立项,学生总受益人数超过了一万余人。30%的江大学生都有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训练计划的经历。2015年度,江苏大学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国高校第6位,其中大学生的参与度近九成。

“系统的教育和训练给我植入了创新基因,创新其实是件快乐的事,努力创新的过程就是无限接近真理的过程。”夏建平说。

《中国科学报》 (2016-04-21 第8版 校园)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