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温才妃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3/31 8:34:07
选择字号:
杜莉:好老师是喜欢当老师的人

 杜莉

■本报记者 温才妃

站在讲台上的杜莉无疑是最有魅力的。

她讲起课来激情四射,就连犯困的学生也说“课上太吵,想睡觉都睡不着”。她与湖北高校同行分享授课心得,常被热烈的互动拖堂到晚间结束。

采访杜莉,很容易被她对教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所感染,她说:“好老师是喜欢当老师的人。”

杜莉是谁?她是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也是首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奖一等奖获得者。

精神传承

生于珞珈山下,长于珞珈山下的杜莉,是不折不扣的“武二代”。父母皆是武大教授的她,从小就耳濡目染父辈在从教生涯中的一言一行。

她的父亲杜金元,是武大第一届学生自发评选的“十大优秀教师”之一。杜莉印象中的父亲不按常理出牌。他操着一口乡音,讲课讲到激动之处还会坐到桌子上。但就是这样一位“放荡不羁”的老教授,对于学生的关爱却是无以复加的。

小时候让杜莉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父亲会在学生卷子上写评语,由于字迹潦草,他就要求杜莉把评语打印出来、裁成小条,美其名曰“试卷诊断书”。“我总是在质疑他的行为,‘考都考完了,学生不会看’,父亲却在一旁笑而不语。”

直到杜莉自己也为人师表,有一次,她用红笔将研究生作业中小到图题、表题的错误都一一指出,“返回给学生时,不少人面带羞愧之情,还有学生感叹道‘从来没有老师作过如此细致的点评’,很多学生还重新做了一份作业交给我”。那一刻,杜莉突然明白父亲当年做“试卷诊断书”的用意。

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劳厄所说:“教育无非是将一件已经学过的东西都遗忘的时候,所剩下来的东西。”

对于杜莉而言,“严谨的精神需要传承。当学生走上社会还会剩下些什么,我想治学精神、为人品格是真正可以传承下去的”。

学习再学习

杜莉身上的另一个标签就是:教学竞赛获胜者。从学院到学部再到学校、省、全国,她一口气拿下了大大小小的一等奖。

如果你仅仅把杜莉看作比赛的“胜出者”,那就错了。实际上,她的成功并非偶然。

上过杜莉的课的学生都知道,她并不反对学生拷PPT,但总会有言在先——“不能保证按PPT的内容讲课”,甚至上午、下午两个班上同一门课的PPT都会有所差异。对此,她解释道,经济学理论发展快、现实变化迅速,“我会突然在课上对某一点有所顿悟,然后很快地在PPT中更新”。

教学竞赛之所以能够胜出,正是因为她这股“时刻准备着”的精神。后来,杜莉又将这种精神升华——“平时认真对待教学,备赛前更精心打磨课堂,反过来用备赛的打磨精神准备好每一堂课”。

为了上好每堂课,杜莉总是不断地在要求自己“进步”。青教赛以及赛后的同行交流活动,给她带来了难得的提高机会。日常中的杜莉也像是一名“求知若渴的学生”。她去蹭课,跟着上过《百家讲坛》的李敬一老师,在课上摇头晃脑地读诗。她看到同事分享好的教学方法,就会深感佩服、虚心请教。她还向学生中的PPT“大神”求教,甚至在课下也会挂着一副耳机听PPT的制作方法。

赛后沉淀

更为难得的是,一向被认为是加固讲授式课堂的教学竞赛,杜莉却在竞赛中悟出了“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她告诉记者,尽管自己过去很用心,但总是先讲概念再结合案例,“完全是按‘一言堂’的模式”。后来,在前辈们的点拨下,“讲课顺序完全颠倒,现在是先讲案例后下定义,再从案例中找要点”,却获得了更好的师生共鸣。

“现在的课堂虽然知识传授变少了,但却让学生的求知欲变强、享受课堂的过程更美妙。”杜莉说。

让教学突破时空、留有余味,是她一直主张的观点。这种课堂愉悦,不仅让学生们在课外回味,还带到杜莉开车回家的路上以及家庭讨论中。

最近,社会上在热议“互联网+”,杜莉又把目光投向了“互联网+教育”的新式课堂。这项得益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之行的考察心得,让她在课改上充满动力。

现在,她把90多人的大班分为9个组,让他们在10分钟讨论后选出本组的优秀案例,并让案例制作者上台与大家分享。“我把9组案例输入‘问卷星’中,生成一个二维码,让学生们扫码投票。”为了防止本组人只为自己人投票,她还巧用到一档娱乐节目的投票规则,从9组中选出最好的3组,投票数最多的一组将在期末予以分数上的奖励。

有心者,生活处处皆教学。杜莉就是最好的诠释。

《中国科学报》 (2016-03-31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