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齐芳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6/3/18 9:46:37
选择字号:
绘制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中科院发布《2016—2030空间科学规划研究报告》

 

未来15年,中国空间科学如何发展?这或许可以在中国科学院17日发布的《2016—2030空间科学规划研究报告》中找到答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介绍,该规划报告主要由近30位科学家合力完成,阐述了至2030年中国空间科学拟研究的前沿科学问题,提出了中国至2030年发展战略目标、空间科学计划及所包含的科学卫星任务,绘制了至2030年中国空间科学发展路线图。

中国空间科学发展的路线图

《2016—2030空间科学规划研究报告》提出这样的战略目标:至2030年,要在宇宙的形成和演化、系外行星和地外生命的探索、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空间环境的影响、地球系统的发展演化、超越现有基本物理理论的新物理规律、空间环境下的物质运动规律和生命活动规律等热点科学领域,通过系列科学卫星计划与任务以及“载人航天工程”相关科学计划,取得重大科学发现与创新突破,推动航天和相关高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报告提出了共23个空间科学计划,至2030年预期要发射总计20颗左右的科学卫星。这些科学计划包括“黑洞探针”计划、“天体号脉”计划、“链锁”计划、和“火星探测”计划等。

吴季说:“爱因斯坦曾经预言,自然科学将逐渐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前沿转移。而空间科学的研究正是既瞄准宏观的太空和宇宙,又瞄准微观的粒子和生命起源。因此可以说,空间科学是产生重大科学突破的前沿科学。”

摆脱“既是航天大国、又是空间科学小国”的尴尬

从载人航天到嫦娥探月,中国航天技术有了飞速发展。然而,中国空间科学却始终与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处于“既是航天大国,又是空间科学小国”的尴尬境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顾逸东等科学家也不止一次呼吁:希望能够改变中国航天领域“重技术、轻科学”的现状。吴季也说:“目前在空间科学领域,我国还是知识的使用国,我国空间科学家大量使用国外科学卫星公开发布的数据。”由于数据首先被国外科学家使用,这种“寄人篱下”的研究工作很难产生重大原始创新成果。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美国、欧盟等国家的经验也都证明,空间科学是技术创新的强大推动力。吴季举例说:“比如目前手机上使用的高分辨率相机,就是普遍采用了来自深空探测技术领域的CMOS成像技术。”空间科学要想有突破,必须采用新的探测方法,这样的发展趋势,不仅可以持续产生新的科学突破,还能极大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并延伸至其他应用领域,带来潜在经济效益。

中国空间科学需要长期稳定支持

“当前,我国空间科学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吴季介绍,在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的支持下,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已于2015年12月发射升空;微重力实验卫星“实践十号”预计将于今年4月发射;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正在紧张地研制过程中,也计划于今年发射升空。“目前我们正在遴选‘十三五’期间的科学卫星计划。”

“但是接下来呢?”吴季说,现有的空间科学任务仍然大多是“一事一议”“缺乏持续、稳定的经费预算”“我们做这个规划,既是为了让大家能以此为指导、防止‘拍脑袋’式决策,也是为了能够进行长远规划。”

“能不能像NASA、欧空局那样,使空间科学的经费预算在整个航天预算中总是占有相对固定的比例?”吴季说:“这样才能给科学家一个期盼,也为制定中长期的规划提供条件。”

吴季也坦言,作为科学家们的愿景和共识,这一规划“还需要经过专家组审慎的遴选过程”。他说:“我国要成为真正的科学技术强国、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就决不能只考虑眼前的利益,而是要为人类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才能获得世界人民真正的尊重!”

(本报记者 齐芳)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