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
3月14日,在上海代表团“两高”报告的小组审议会上,一场“激辩”在慢慢发酵。
“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防止‘灯下黑’,这有点不像检察院该讲的话。作小标题不太合适,当作内容表述是可以的。”拿到发言机会后,全国人大代表、东华大学经济发展与合作研究所所长严诚忠的点评丝毫不留情面,一段话还没讲完,便又低下头在字里行间寻找着下一处瑕疵。“报告中的很多内容不是很精准,但检察院追求的就是个精准。”
会场上,像严诚忠一样“吹毛求疵”的人并非少数,代表们的发言总能切中要害、直指痛点。
“‘两高’报告中能否再补充一些内容,比如,拐卖妇女儿童、青少年犯罪等热点问题。比如此类案件目前的发展势头如何,遏制得又怎么样,这些内容以前还有一点,现在基本没有了,都是在讲‘两高’本身的工作。”相比于严诚忠的“高调门”,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院士顾逸东的声调明显柔和了许多,但指向却同样犀利。
按照通常的处事逻辑,代表们的发言或许有些不近人情。但在两会的舞台上,这份苛刻却又最有“人情味”。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司法机构的公平、正义与严谨,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代表委员们在履职过程中多挑“刺”,百姓在生活中就会少遇到麻烦。两会从来就不是展示“好好先生”形象的舞台,而是一片没有硝烟的战场,这份博弈,为国为民。
《中国科学报》 (2016-03-16 第4版 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