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晓楠 韩红 张行勇 来源: 中国科学报发布时间:2016/2/25 10:12:37
选择字号:
何梁何利奖得主俞茂宏: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

俞茂宏

■本报通讯员 胡晓楠 韩红 本报记者 张行勇

“我只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了很平凡的工作。这些荣誉并不只属于个人,更是集体努力的结果。将奖金回馈给学校,是希望这项奖金能起到示范和杠杆的作用,激励年轻的学子奋发向上。”

不久前,已经年过八旬的的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强度与振动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俞茂宏将自己所获得的何梁何利奖金20万港币全部捐赠给学校,用于设立力学学科优秀研究生培养基金。当被问及捐款的原因时,俞茂宏如此回答。

此时距离他获奖仅仅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

甘坐半个世纪的冷板凳

祖籍浙江宁波,1934年11月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俞茂宏,195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进入当时的交通大学数理力学系任助教,后随交通大学迁至西安。

正如他所说:“也许正因为这项研究只是业余工作,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信念来完成,所以没有任何压力,才得以静下心来慢慢思考,仔细钻研。”

正是出于兴趣,1959年,当时年仅25岁的俞茂宏作为大学的助教,在实验中发现,他的结果总是与当时权威的强度理论无法完全匹配。为了找到其中的原因,俞茂宏要探问个究竟。

强度理论主要研究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屈服和破坏规律,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学科界曾普遍认为,要在统一强度理论这种老学科取得突破性研究成果不易,研究风险较大。因为很多人都有过深入研究,想要有突破性的新成果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科学探索的精神驱使俞茂宏继续钻研,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始了长达50多年的“统一强度理论”探索之路。

“既然知道这么难,怎么还去做呢?”面对记者的问题,俞茂宏说:“因为这个问题确实存在啊。”俞茂宏是迎难而上。他几乎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他曾为了解答一个问题熬夜至天明,也曾为了写一篇论文而阅读了一千多篇文章。为了将图表达得更清楚,他会反复修改几十次。

1961年,年仅27岁的俞茂宏就提出了双剪概念,并推导出双剪应力屈服准则,突破了“最大剪应力”或“单剪”这一传统概念。

1985年,俞茂宏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更为全面的“双剪强度理论”。在此基础上,1991年,他正式发表统一强度理论公式,将各种单一的准则和理论发展为“统一强度理论”。为此,俞茂宏用了整整30年时间。

俞茂宏并没有就此止步,在此后的20年里,他继续潜心研究,让理论更加趋于完善,有更广泛的应用价值。据同事介绍,这期间最困难的时候,他连发论文、参加会议的经费都没有。但是,他依然以一种淡然心态,认真教学、调研、推算着,一直默默前行。

做了大学教师该做的事

目前,统一强度理论已经被国内外有关学者应用,并引入结构分析计算机软件和应用于机械、航空、土木、水利、军工、岩土工程以及力学、材料科学等广泛领域。同时,统一强度理论作为原创性基础理论,已被写入300多种学术著作和教科书。

在采访中,当问及坚持半个世纪之久而近年连连荣获大奖的感慨时,俞茂宏谦虚地表示:“几十年出这个成果,只能说明我的研究进展实在太慢了。”

“我做了交大一名老师该做的本分之事。‘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是交大校训。只有这样做,才能教书育人。”俞茂宏说。

走进俞茂宏的家,客厅、书房里满满的都是书。除了理论专业书,还有类似于《林徽因传》这种文学书籍。俞茂宏说,他希望年轻人多读读书,有真正的收获。

“能够在一所平和的学校里,遇到一些心境平和的人,然后安安静静地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很幸福。”俞茂宏说。

如今的俞茂宏虽然已入耄耋之年,但神采奕奕,身体硬朗,对科学的研究也没有止步,写书、作报告……不为名利,只因喜爱。

记者了解到,俞茂宏的爱人这些年一直卧病在床,家里生活并不很富裕,很多人劝他好好用这笔钱养老,可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将奖金捐赠于学校,因为他的心在科研,心系学校。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这就是俞茂宏的美丽人生。

《中国科学报》 (2016-02-25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次在太阳系外发现碳的复杂形式 一颗超新星可能清理了我们的太阳系
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获突破 越多越爱,人类80万年前就有这个基因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