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郎景和 来源: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6/2/24 10:55:35
选择字号:
郎景和院士:科普是科学家的责任

 

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奉献给人民、用于造福社会,这是其职责所在。事实上,科学家用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为社会作贡献有多种方式和途径,而最终落脚点在于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学素质,让科学成为人们手中的武器。

研究遗传基因可能带来重大科学突破,普及优生知识会产生巨大社会效益。我们不好比较这些贡献的大小与影响,因为学科不同,特别是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存在差别,它们所引起的效应是不同的。但是,无论从事何种学科专业的科学工作者都不应忘记科学普及的责任,而且似乎没有无法普及的科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非常艰涩难懂,据说解释相对论的文章比相对论长得多,但经过科学普及,人们逐渐了解了相关科学知识,这反过来又促进了科学发展。如果科学家忽视这种责任,甚至鄙夷科学普及,自命清高,就会把自己封闭于象牙塔中,就会妨碍科技成果作用的发挥。

不妨以医学科学的普及为例。保障人类健康,仅仅靠医护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人们自己起来同落后、不卫生的习惯做斗争。有时,一篇好的科普文章可使千百万人受益。健康的生活强调防重于治,而预防疾病需要医学知识的普及和良好的卫生习惯。由此可见,医生的责任应包括科普工作。有人说,如果仅仅是一个好医生,那就不可能是一个好医生。我们不妨推而广之:一个科学家应把科学普及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去演说、去撰文、去宣传,让科学成为大众的科学;否则,他就难以称得上是优秀的科学家。

科学普及很重要,破除迷信也很重要。不普及科学知识,迷信就会盛行;不破除迷信,科学就难以推广。近些年,一些地方迷信之风颇盛,有本土封建迷信,也有舶来的洋迷信。这里面,有科学工作者没有尽到责任的原因。比如,对看手相、看面相及血型推测等的传播,我们应科学地阐明手面表象、血型与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精神心理的关系,解释可能发生的变化,批判预测人生、趋吉避凶等唯心的无稽之谈。诸如此类,可以说是科学家的分内之事。

迷信流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几点值得科学工作者注意:一是有些人文化水平较低,没有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二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还存在薄弱环节,一些人相信唯心论、宿命论。三是科学普及、迷信批判不够,包括一些新闻报道追求猎奇、危言耸听,造成人们思想认识混乱。科学工作者应占领阵地,有针对性地加强破除迷信工作。

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已经有了一支颇具规模的科普作家队伍。但这支队伍还需要不断壮大,需要更多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加入进来。科普作家首先应是科学家或者有一定科学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这需要一定的实践积累。也就是说,科普作家的培养造就需要一个较长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位科学家都能成为科普作家,后者需要作家的修养和气质。也就是说,不能等一个人成了科学家,再去请他写东西。优秀的科普作家像高士其、茅以升等,都是很早就开始撰写科普文章,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应着力培养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科普创作意识,让其认识到科普是一种责任,自觉从事科普创作活动。

(作者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