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东田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24 10:22:20
选择字号:
生态扶贫不在“造血”在“畅通”

 

■邢东田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揽子解决。

生态农业应当在其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按照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的观点,生态农业具有九大优势:保护生态环境,食物安全营养,经济效益好,维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产量高,节约资源,解决农民就业等。随着大家对农业问题的关注与了解,这些优势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

遗憾的是,这些年来生态农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生态产品普遍叫好不叫座。大家都知道生态产品是好东西,但看的多,买的少。究其原因,一是价格过高。北京市场上,普通蔬菜两三元一斤,有机蔬菜15元左右一斤,很多人在心理上就不能接受如此高的价差。二是缺乏信任。不断曝光的有机产品造假丑闻,令消费者望而却步。生产者想卖卖不出去,消费者想买却不敢买。

“生态扶贫”就是能够一举盘活全局的突破口。

近年,特别是2015年以来,中央发布一系列重要文件,推动脱贫攻坚,要在2020年实现全国7000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解困。这对于我国的生态农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将生态农业与脱贫工程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党政工团妇、民主党派、行业协会与社会组织的作用,引导动员组织广大城市消费者特别是党政机关、国企事业单位职工,与有条件的贫困地区生产者自主建立帮扶关系,以购买生态产品的方式参与、支持国家脱贫攻坚工程,就可一举突破生态产品销售瓶颈,带动生态农业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早在2002年10月28日,《人民日报》就有一篇《生态扶贫(新词·新概念)》称:“生态扶贫,是指从改变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环境,使贫困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的扶贫方式。”之后,“生态扶贫”不时见诸报端,基本都是从生产角度考虑,即所谓“造血式扶贫”。血是造出来了,但血管不畅出现了血栓。由于解决不了销售问题,“生态扶贫”这个新生儿,始终没有成长起来。

我们提出的“生态扶贫”,是如何实现生态产品产销良性循环,重点不在生产在消费,不在农村而在城市,不在“造血”而在“畅通”。一旦销售瓶颈被突破,一通百通。

生态扶贫思路,并非闭门造车,而是在总结我国社区支持农业与单位扶贫工作经验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前者。根据近年社区支持(有机)农业的经验,消费者通过考察走访生产者,在相互了解信任的基础上,双方就产品的质量、价格等相关事项进行协商,建立起长期合作共赢关系。这种合作的互助性与长期性,决定了遵规者可获得持久收益而违规者成本很高,其诚信度远高于普通市场。同时,由于减少诸多中间环节,安全风险与产品价格大大降低。将这一模式用于造血式生态扶贫项目,就可有效突破信任与价格瓶颈,通畅“血管”,让新造的血液循环起来。

当务之急,就是要使生态扶贫成为政府的政策,加大支持力度。生态扶贫是以整合盘活现有社会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为主。比如,我们有很多退休同志,还有一些公益组织,都可以积极参与;各机关单位,本来就有扶贫任务,顺便加上一项,就解决了大问题;食堂、工会,抽点时间做些组织对接工作,等等。

总之,生态扶贫,投入少,见效快,覆盖广,易推行,可持续,既是解决销售瓶颈实现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的突破口,又是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加脱贫攻坚的有效方式。希望国家主管部门予以关注与重视,同时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积极行动起来。

(作者系农工民主党北京市委生态农业课题组、中国社会科学院支部)

《中国科学报》 (2016-02-24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