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袁一雪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2/5 8:45:54
选择字号:
德国高科技创业扶持基金首位中国得主:我非学霸

杨蓉西:成功是看罢风景后的收获

 

■本报记者 袁一雪

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设立的高科技创业扶持基金首次颁给了一位中国学者——杨蓉西,这位来自四川西昌的姑娘,用自己的努力为中国人在国外高科技重资产创业的核心竞争领域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5年11月18日,由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设立的高科技创业扶持基金评出最终获奖项目,33岁的女博士杨蓉西领导的项目“新一代乳腺癌早期体外分子筛查技术”获得86.6万欧元的最高额创业基金。能够从众多德国创业项目中脱颖而出,彰显了这项技术本身的价值及其产业化前景。杨蓉西的获奖实至名归,并作为第一位获奖的东方人更显得意义非凡。

“我不是学霸,只是选择了正确的方向”

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创业项目,要求技术有颠覆性突破,可以实现临床转化,市场前景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长远。杨蓉西的“新一代乳腺癌早期体外分子筛查技术”显然具备这样的特质。“我在读博士的时候就选择了研究癌症相关的体外分子标记物,因为我知道这是距离临床最近的研究。”杨蓉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乳腺癌的体外分子标记物研究直接以人的样品为研究对象,而不经过传统生物医学所需要的细胞研究与动物试验,所以大大缩短了研发周期,并且直接跟临床转化衔接。“我们的检测方法通过抽取少量血液,检测其中新发现的分子标志物,进而判断是否患有乳腺癌。”杨蓉西解释道。

最开始选择生物医学,是因为奶奶被诊断出了直肠癌。“幸而老人发现得早,得以治愈,但是我第一次切身地感受到癌症给一个家庭带来的伤痛,因此当时就许愿将来的事业为天下无癌。后来在机缘巧合下就一步步地靠近并且最终从事了癌症的研究工作。”杨蓉西告诉记者。

“其实很多做科研的人都想创业,而我只是选对了方向。”杨蓉西说。对于研究方向的准确把握,得益于杨蓉西在国内就读时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2004年,从北京师范大学 学院毕业的杨蓉西被保送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化细胞所,师从著名细胞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现任同济大学校长)。“老师对我的培养和教育令我受益终生。他教我如何思考问题,看事情要看大方向,再看细节。所以到了德国,出于学以致用服务于人的目的,我就选择要做临床相关的研究。”杨蓉西回忆道。

找准方向后,杨蓉西用了7年时间完成了研究。之后,她从德国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博士后出站后,就开始负责乳腺癌体外分子标记物的研发项目。

在学术上小有所成的她已经发表了三十多篇文章并拥有了四项专利,因此在别人眼中俨然是个“学霸”。但是杨蓉西自己并不喜欢被冠以“学霸”的帽子,“总感觉学霸就是只会学习,但我喜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谙知事理。”杨蓉西解释说。

事实上,也正是因为她没有死读书,才培养出了适合创业的特质。“现在国内讲究创业,德国这边也有不少人谈论过创业。只是他们一般说说就过去了,但我是行动派。”

在德国,因为生物医学类专利技术的孵化需要极高的资本投入和运营能力,首先考虑的都是将专利授权给大公司进行开发。但当杨蓉西通过自己的演讲和对市场运营的认知打动投资者时,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认为她表现出来的能力具备自己创业的可能性,并且全力支持她创业。

而属于行动派的杨蓉西自然不会泛泛而谈,她开始了创业的学习。

“我只是不想错过路边的风景”

从有了创业的想法到申请资金再到获得基金资助,杨蓉西经历了一年半的时间。“这一年半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杨蓉西说,“因为说是一回事,真正做起来则需要将事情不断细化并且落实,每一小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曾经,杨蓉西的身份只是个研究者,她不会为演讲费神,也没接触过商业计划书,不知道质控条例和市场化流程,更不知财务报表为何物。但杨蓉西利用400多个日夜,让这些了如指掌。

现在回忆起那段过程,杨蓉西依然唏嘘:“由于文化和运作模式的差异,国外高科技创业的这条路几乎没有人可问,甚至聊天都无从谈起。我周围的朋友甚至博士生导师大多数都是做科研的,只有极少数几位做管理的朋友能够指点一二。”所以,杨蓉西选择先上网看看视频资料,研究其他公司的发展战略,看各种类型的书来丰富和深入对公司战略的思考,“就依葫芦画瓢同时结合项目自身的特点”。此外,海德堡大学医学院还提供机会,让杨蓉西去上创业培训课程。在课上,她认识了不少志趣相投的人。

在这期间,杨蓉西一直得到了她的博士生导师Burwinkel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的鼎力支持。但是她的创业团队的搭建却是几经周折。“有些人也想创业,看到我们的项目有价值就加入进来,但后来因难测成败而放弃。还有一些人无法适应创业的不确定性和高强度的工作,最终还是选择了更为稳定和轻松的工作。”杨蓉西有点惋惜地说。

不过,杨蓉西并没有放弃,她一直在坚持,学习制作财务报表,学习写作商业计划书……她的演讲水平甚至都因为创业而有了质的提升。而那些令其他人望而却步的创业艰辛,在杨蓉西眼里慢慢都成了乐趣。直到2015年底创业核心团队才稳定下来。全球顶级药企的高管以及资深的科研和项目管理人士的加入,给这个项目注入了新鲜血液和勃勃生机。

“我之所以创业成功不是因为毅力,是因为创业的过程让我觉得有意思,就像是玩游戏打通关一样。”杨蓉西兴奋地说,“而且我也不害怕失败,失败又怎样呢?我享受这个过程,更不愿错过路上的风景。”

“希望回到中国开花结果”

“申请成功意味着我个人职业生涯中第一个科研十年的结束,以及下一个十年的开始。对我来说,这也意味着一个转型和一个全新的充满期待和挑战的新开端。”谈起未来,杨蓉西有些兴奋。

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设立的高科技创业扶持基金不仅带来金额高达86.6万欧元的投资,还让创业项目保持和学校的联系,特别是和大学医院的联系。这对于生物医学创业项目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因为项目的推进离不开医院,离不开临床。“而且他们还提供了免费的场地和资源,这样又节省了不少费用。”杨蓉西说道。

不过,这项基金只是种子基金,接下来,杨蓉西需要吸引风投进入。通过孵化期的各种优惠政策可以让杨蓉西先将公司的架子搭起来并完成更多的临床试验,这样就有了更多的与风投谈判的筹码。

现在杨蓉西所做的“新一代乳腺癌早期体外分子筛查技术”,其对乳腺癌诊断准确率高达98%,其中假阳性率低于1%。“这些数据还需要继续进行临床检验和完成市场准入的认证,在拿到经费后我们就要着手推进这些步骤。”杨蓉西解释道。

对于未来,杨蓉西也有畅想:虽然这是落地在德国的创业项目,但她希望有一天它也可以回到中国开花结果。“我个人希望未来可以让技术尽早在国内落地,为国人所用并带动国内诊断产业的升级。”杨蓉西对未来充满希望,“希望国内有好的资源也可以与我们对接。”

《中国科学报》 (2016-02-05 第2版 人物)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