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冯丽妃)由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倡议和组织的“丝路沧海”计划学术研讨会1月29日在京召开。来自地球科学领域的25名院士和百余名专家,就特提斯构造域地球动力学演化及其造成的资源、能源、环境及海洋动力学变化特征进行了深入讨论,旨在进一步针对国际地学前沿难点问题,凝练出面向“十三五”的重大关键地球科学问题。
记者从此次会议上了解到,“丝路沧海”计划旨在研究地球历史上曾经存在的特提斯大洋开启与闭合、欧亚大陆与冈瓦纳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资源、能源、环境效应以及对现代海洋的影响。“丝路”代表特提斯洋消亡后影响到的区域;“沧海”则是指地质历史时期海—陆变迁的动力学过程。
特提斯构造域东起澳大利亚东北部,经东南亚、印缅山脉进入青藏高原、伊朗高原,向西进入地中海直达欧洲西部,长达1.5万公里,宽约5000公里,是全球大陆构造地质现象最全面、最活跃、地球科学研究内涵最集中、矿产和油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域。
与会专家告诉记者,地球演化能够造成“沧海桑田”的剧变。曾经的特提斯洋是潘基亚超大陆聚合以来,位于南方冈瓦纳大陆与北方劳亚大陆之间向东开口的三角形巨型海湾。如今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在相当长时期曾处于广阔的特提斯洋底部。在二叠纪(约2.99亿年前~2.5亿年前)晚期,南、北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碰撞、俯冲,最终使青藏高原高出海平面5000余米,并形成8800余米高的珠穆朗玛峰,海陆格局的变化影响了洋流及大气环流,进而导致全球环境变化。
与会专家认为,我国研究特提斯构造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而且该构造域空间分布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涵盖的区域高度重合。因此,亟待通过对该构造域的综合地球科学研究,探索地球演化奥秘,为“一带一路”战略需求提供科学支撑。
《中国科学报》 (2016-02-01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