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23 11:04:09
选择字号:
听说博物回来了

 

一夜北风,重霾笼罩了5天的北京终能得见蓝天。蓝天白云、畅快呼吸,弥足珍贵。失去过才更懂得珍惜。人类如何与大自然打交道的一种古老学问博物学,也正是沐浴在雾霾下,再度热了起来。

2015年有媒体把“博物”评为年度“最时尚的生活方式”,如果说2015年的博物尚显时尚与小资,2016年博物则开始从小资走向大众。

人们对自己周围的花草树木的名字有了解的兴趣,对自己生存的城市的山川河流有了亲近的欲求。经典博物学图书一印再印,笔耕于博物的作者越来越多;在深圳前不久颁发了“大鹏自然好书奖”,这是国内首个自然文学作品评选活动。博物同好线上线下活动频繁,在北京“自然茶聊”、在杭州“博物下午茶”不定期开聊,博物达人和爱好者济济一堂,有人来讲按徐霞客游记重走“霞客路”的经历,有人分享野生动植物摄影的经验……

博物真的复兴了吗?说复兴,是因为博物学在历史上也曾辉煌过。在中国,我们的先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进而“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并因“辨其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之名物”,而广有博物传统。孔子说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曹雪芹一部《红楼梦》除了诗词歌赋,还有菜谱药方,几乎涵盖各个门类;11月30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二十四节气”更可以说是博物学的结晶。

在西方古代,亚里士多德及其大弟子特奥弗拉斯特是地道的博物学家,到了近现代,约翰·雷、吉尔伯特·怀特、林奈、布丰、达尔文、华莱士、赫胥黎、梭罗、缪尔、法布尔、谭卫道、迈尔、卡逊、劳伦兹、古尔德、威尔逊等是优秀的博物学家。西方博物学是能与 相提并论的另一个科学传统。

然而,到19世纪后期,现代科学的发展和细化肢解了博物学原有的研究内容,其巨大贡献也让博物学相形见绌,日益边缘化。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忘记了博物学的存在,甚至因久居城市而忽视并淡忘了野生与自然,远方树木的倒下与鸟类的灭绝于我们而言,仿佛无关痛痒,直到水和空气越来越坏。这时人类把目光再次调回在博物学之上,期待从这门古老学问中找到方向,去探究大自然、生命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博物学在我们生活中的缺失与复兴,与理性主导一切和之后现代科学弊端渐现、人类自我反思的脉络相契合。所以,博物学似乎是在花花草草中玩耍,但深入思考,要复兴博物学绝非仅仅是“拈花惹草”式的休闲消遣。复兴博物学是一场生活方式的革命,一场认知方式的革命……

正如有位学者所言,博物学可以玩,但绝不是闹着玩的。

《中国科学报》 (2016-12-23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