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晶晶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23 11:04:17
选择字号:
护鸟达人聂延秋:医者仁心,悬壶济“鸟”


 

因为热爱,所以达人

在博物学的圈子里,活跃着一些“达人”:有研究花草的、有观鸟拍鸟的、有喜欢虫子的、有痴迷石头的……

其实,每一位博物“达人”的炼成,都离不开他们年复一年对探寻未知的执着付出。好在,别人看似辛苦无比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却有着无穷无尽的乐趣——因为热爱,他们心甘情愿地踏上枯燥而艰难的探索旅程,以一己之力尽可能让世界变得更为美好;因为热爱,他们自觉地承担起科普的社会责任,将自己认识自然万物的经验分享给大众……

今天,让我们走近几位“达人”,探寻他们的博物人生。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聂延秋观鸟、拍鸟至今已有30多年,先后拍摄野生鸟类图片80余万幅,记录、拍摄中国鸟类990种。

■本报记者 张晶晶

已是花甲之年的聂延秋本职是一名眼科医生,同时也是一名圈内赫赫有名的“鸟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观鸟、拍鸟至今已有30多年,先后拍摄野生鸟类图片80余万幅,记录、拍摄中国鸟类990种。2007年至今先后出版《包头野鸟》《内蒙古野生鸟类》《乌梁素海野生鸟类》三部个人专著,现任世界宠物协会鸟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科学考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专家组成员、中国鸟类学会观鸟摄影委员会负责人、中国鸟类图片馆馆长、鸟网专家组成员。

从狩猎者到保护者

出生在大山深处的聂延秋,受父亲影响,很小就跟随父亲进山打猎。打猎于他是件乐事——不仅可以改善生活、补贴家用,还可锻炼自己男子汉的胆魄,随着年龄的增长,聂延秋便渐渐地独自进山打猎。

岁月荏苒,从小熟悉山野丛林的聂延秋渐渐发现,山里的飞禽走兽越来越少,打猎已不再是件乐事而成为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他越来越感到,随着人类生活范围的扩张,野生鸟类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他决定放下猎枪,换一种方式亲近自然,由此正式开启了他孤寂而乐在其中的观鸟、拍鸟之旅。

作为中国较早的观鸟、拍鸟人之一,聂延秋的专业知识主要依靠自学,凭着对鸟类的爱好和热情,自学了鸟类学、摄影学方面的大量专业书籍,让爱好和生活融合成一种坚定的追求,让工作之余的闲暇时间成为看书学习、整理资料、观鸟摄鸟的情趣。

让更多人关注、保护野生鸟类

上世纪80年代,包头境内的野生鸟类资料并不完善,聂延秋慢慢有了编写一本家乡野生鸟类资源方面专著的愿望。他从此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投入到了调查和拍摄包头境内野生鸟类的工作中,一拍就是十几年,2007年,他的第一部鸟类学专著《包头野鸟》诞生了。

《包头野鸟》一经出版,便成为了当地高校和林业部门关于野生鸟类资源方面重要的参考书,得到了专业鸟类研究者的广泛认可,包头市参评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中,《包头野鸟》一书作为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的展品得到了评委会的高度评价。

2008年,受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邀请,聂延秋开始了对内蒙古野生鸟类资源的调查和研究工作。五年的工作计划,聂延秋凭着一股废寝忘食的执着精神和爬冰卧雪、吃苦耐劳的意志,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内蒙古自治区野生鸟类资源的普查工作,记录了30余万字的调查手稿,出版了《内蒙古野生鸟类》《乌梁素海野生鸟类》两本专著。

“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通过观鸟、拍鸟,以及野生鸟类的调查研究,多一些形式让更多人关注、保护野生鸟类。”怀着这样的梦想,2009年,聂延秋开始举办以“保护环境、珍惜生命——万里行”为主题的个人摄影作品展。展出作品中,不仅有美丽的鸟类图片,更有许多关于环境恶化以及鸟类受伤的图片。每幅作品除了常规的生物学特征介绍之外,聂延秋还专门配创了一首充满情趣的小诗:“希望能更赏心悦目一点,让大家多停留哪怕一分钟。在关注这些小鸟的同时产生联想,进而关注野生动物和环境,付诸行动。”

摄影展走进了我国几十个自然保护区,走进了高校、社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而社会的需要和认可,也更激发了聂延秋宣传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热情。

2012年,聂延秋开始着手建立中国鸟类图片馆,用图片代替标本,最大限度减少对珍稀野生鸟类的猎杀,他也希望鸟类图片馆能够成为观鸟人、拍鸟人及孩子们享受其中的课堂,能够交流学习、丰富知识;能够成为广大市民高雅的休闲场所,在欣赏野生鸟类图片的同时,能够关注野生鸟类、关注生态环境。

2013年8月24日,中国鸟类图片馆在包头市正式开馆,免费对公众开放。现在聂延秋正在着手建立网上鸟类图片馆,不久,1200多种鸟类图片都将在网上实现共享。

聂延秋说,鸟类图片馆的建立是他几十年保护野生鸟类的最大收获之一。

生态摄影的倡导者

日渐壮大的拍鸟队伍中,不乏一些人为了拍一张精彩照片不惜打扰鸟类正常生活,甚至有诱拍、恫吓的行为,这些危害鸟类自然生存状态的拍鸟行为一直为聂延秋深恶痛绝。为此,他提出了生态摄影的理念,倡导拍鸟必须在自然环境中、自由状态下,在鸟类认可的安全距离之外,过近甚至恫吓都是不文明的行为。

聂延秋经常挂在嘴边的有这样两句话:人越走越近,鸟越拍越远;人在万物之中,心在万物之上。意思是说人们之间的距离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互相接近,而拍鸟则是时间愈久、离鸟愈远;人只是自然万物中的普通一员,但是拥有超越万物的心智。为了呵护脆弱的野生鸟类资源,年过六旬的他已然成为了义务的宣讲员,不辞辛劳地在各个拍鸟团体中宣讲他的生态摄影理念和感想。

聂延秋用摄影这种最环保的方式,去贴近自然,记录生命,把精彩的瞬间化作永恒,“想用所见所思和所拍摄的全部图片,留给科学研究,留给教育事业,留给孩子们,留给未知的将来一点清晰的记忆”。

《中国科学报》 (2016-12-23 第6版 博物-乐)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