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秦志伟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14 11:09:46
选择字号:
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关键“一拳”

 

■本报记者 秦志伟

作为不同于农区和牧区的独特农业农村经济形态,北方农牧业交错带如何面对适度发展成为现实问题。

日前,农业部下发《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大力发展草产业和草食畜牧业。业内专家认为此举“正当其时”。

当前,我国在农业生产上结构失衡、饲料粮占比过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部部长韩长赋此前曾表示,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组合拳中的关键“一拳”。

有专家表示,与北方草原纯牧区相比,农牧交错带自然条件相对优越,水热条件良好,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农牧交错带农业和草原畜牧业可以相辅相成,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具有天然优势。

不仅如此,北方农牧业交错带也是我国中、东部极其重要的生态屏障和黄河、海河水系的水源涵养地,其生态问题也备受关注。

有望成为最大畜产品主产区

学界认为,北方农牧交错带是年降水量在350~550毫米,地理景观以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交错镶嵌分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以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的区域。

记者了解到,其重点区域范围涉及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等7省区146个县,包括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地区、京津冀水源涵养地区。

20世纪80年以来,随着区域人口迅速增长,促使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断向草原区拓展。长期以来,由于过度垦植、超载放牧,农牧交错带草地全面退化,农田沙化面积已占耕地面积的30%左右。

当前,我国除了在农业生产上面临结构失衡、饲料粮占比过高等问题外,在农产品消费上还面临肉蛋奶需求增加、食品安全要求提高等变化,在市场和经济上面临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本土农畜产品的强度竞争和挤压。

“北方农牧交错带发展的根本问题是人地矛盾,直接问题是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按照适合本地特点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发展农牧业。”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岗位科学家、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明利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以长城沿线沙化退化地区为例,包括辽宁、山西、内蒙古、陕西的77个县市,涉及1800万农业人口。目前,玉米占粮食产量75%以上。

韩长赋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要着眼于破解玉米“困境”、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农牧民脱贫增收,调整该区域农业结构。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发展草牧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加快建设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和现代畜牧业建设”。而《意见》提出,北方农牧交错带要减粮增饲、做大草产业;增牛稳羊、做强草食畜牧业。

专家表示,北方农牧交错带既有发展高产人工饲草基地的先天优势,也有发达的农业副产品支撑,具备建成我国北方草食畜牧业基地的先决条件,有希望成为我国最大的牛羊肉和乳产品主产区。

构建农牧产业新体系

事实上,我国农牧交错带分布比较广泛,除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之外,还有西南半干旱过渡带、西北干旱绿洲荒漠过渡带等,但常说的农牧交错带是指北方农牧业交错带。

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赵学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这不仅因为它是我国面积最大、空间尺度最长的农牧交错带和世界四大农牧交错带之一,更主要的是,近些年这里荒漠化急剧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恶化,成为我国生态问题最为严重的农牧交错带。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急剧恶化。随着中国东部耕地资源减小,农牧交错带作为我国的耕地资源储备区,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如何实现该区域资源持续利用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已不再是一个区域问题,而是一个国家问题。

据赵学勇介绍,北方农牧交错带节约灌溉用水的理念以及所需的技术、设备等还没有跟上,同时存在费用过高等问题。而节水技术、设备等利用低就会导致水资源的过度利用,进而导致水资源可利用性减小,表现在湖泊干涸、河流断流、地下水位下降,次生问题是农牧业成本增加。

各种农业自然资源的有效集成和优化利用是解决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业内认为,《意见》从生态农业角度,发展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农牧业经营模式。

《意见》强调,要增强对农牧交错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节水、增产双目标;同时,通过推动循环生态农业模式,协调自然、经济、社会层面。

赵学勇也建议,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等意义方面看,一是要提高农牧民节水环保的意识;二是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并加强管理;三是寻求农牧业产业的多样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在确保农业基本生产功能稳定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相关专家表示,生产、生态、文化休闲综合发展,使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集生态、旅游、产业于一体,对于提高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小康社会有重要指导意义。

《意见》提出,力争通过5~10年的时间,基本构建牧农林复合、草果田契合、一、二、三产融合的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投入减量、生产清洁、资源节约、循环再生的发展新模式,基本形成蓝天白云相连、绿草果树相映、黑白花牛群相间的生产生态新景观。

《中国科学报》 (2016-12-14 第5版 农业周刊)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