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2/10 15:21:51
选择字号:
“一带一路”科教合作
中科院在行动之五:南南“抱团” 应对挑战
访CAS-TWAS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卓越中心

Bushra Khalid


Victor Dike

 

“来到中国给我带来了很好的运气。”近日,布莎拉·哈立德(Bushra Khalid)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说。今年2月26日,她作为5名女科学家之一获得首届格罗·布伦特兰奖。该奖是由挪威前首相、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格罗·布伦特兰夫人在2014年获中国台湾唐奖“永续发展奖”后,将部分奖金授权给台湾成功大学支持创立,以奖励为亚洲开展公共卫生及永续发展研究的优秀青年女性科学家。

哈立德于2015年年初在国际人才计划支持下到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卓越中心(ICCES)做博士后,她非常喜欢这里的科研环境。“我在这里学到了很多新东西,有很多新的经历。”她说,此次得奖让她更清楚地知道,现在所做的研究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学术成绩与发展,更是要对公众、对社会有所贡献。

目前,哈立德正在ICCES做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疾病预测研究。据悉,作为中科院“一带一路”沿线国际科技合作的一部分,该中心是中科院在2013年启动实施“发展中国家科教合作拓展工程”之际建立的五个卓越中心之一,依托中科院大气物理所设立。

不过,与其他分别聚焦微生物技术、绿色能源、水与环境以及空间减灾的4个新中心不同,该中心的前身“气候和环境预测中心”于1991年就已成立。如今,经过20余年的发展,ICCES对加强中国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方面已经做出了不菲成果。

“我们中心是中科院首批外国留学生培养基地,已经培养了一批气候与环境研究领域的人才。我们举办的国际气候论坛(CTWF)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气候变化研究和能力建设的品牌项目。”大气物理所研究员、该中心分管国际合作等工作的曾晓东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南南“抱团” 应对挑战

当前,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与气候变化、灾害性天气等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都有重要影响,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然而,由于气候系统及其预报的复杂性,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大气、海洋、陆地等各个系统,提出相应的动力学理论,才能够深入解析。而发展中国家在这些领域的科技发展与能力建设依然严重不足。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为了夯实兄弟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能力,中科院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向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申报筹建相关中心,并于1991年成立了ICCES——气候和环境预测中心。

中心启动后特别注重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求,已经培养了一批气候与环境研究领域的跨国科研人才。哈立德就是其中之一,目前她正在研究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的影响。

登革热和疟疾等由蚊虫传播的疾病与气候存在很大关联,这也是中巴面临的共同问题,哈立德说。在巴基斯坦,登革热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肆虐。2011年,该国第二大城市拉合尔登革热感染规模达到2.1万人。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这种疫情也非常严重。“我研究的是气候变化如何影响疫病趋势,并对它做出预测,从而为政府和政策制定者进行预防应对工作提供意见。”

来华之前,哈立德担任国际伊斯兰大学的讲师。在她看来,ICCES不仅有这一领域非常强的科学家和一流的科研设施,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科研环境使男性和女性有同样接触科研的机遇。“在巴基斯坦,女性获得博士学位还是很难。我读硕士时,班里只有1名女生。”她希望回国后能够让呼吁更多国内女性从事科研。

打造品牌 助力发展

“ICCES的目标是解决全球气候与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科学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实际需求。”曾晓东说。围绕这一目标,该中心设立了四个核心研究领域,包括地球系统动力学模式研制和数值模拟研究,气象与环境预测及灾害评估理论和方法,资料同化理论和方法研究,地球系统科学理论与自然控制论研究。

而CTWF则是支撑这些研究的重要平台。从2000年设立至今,该已经走过16个春秋。这个由中科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和世界气象组织联合打造的论坛已成为一个品牌合作项目,受到发展中国家科学家的欢迎。

品牌要靠“实事”说话。CTWF的品牌特点之一就是选题的科学性及前瞻性。近年来,论坛先后聚焦“大气气溶胶”、“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动因及预测”、“气候与环境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等主题,邀请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科研人员参与,成为南北科学家互动的良好平台。此外,CTWF同时把为发展中国家培养相关人才作为重要任务,并已开设了多期不同主题的科研培训班。

“我已经参加了两届CTWF论坛。”来自泰国的博士生克里塔奈·托斯利(Kritanai Torsri)告诉记者,“作为团队的一员,我不仅可以在论坛上了解前沿知识,而且还学到了如何组织国际性的会议。”

Kritanai Torsri1

2014年,托斯利在中科院院长奖学金计划(PIFI)支持下到ICCES读博士。作为泰国水文农业局的一线工作者,他对洪涝带来的损失深有感触。“泰国经济的70%来自农业,我们这方面的威胁一个是洪水,一个是干旱,基本每年都会出现,所以预测降雨非常重要。”

目前,读博士三年级的托斯利正在开展降雨预测建模方面的研究。“现在,短期模型可以预测7天的信息,中长期模型可以预测3~6个月的信息。”他说,“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是如此之多。”

此外,ICCES已经与多个国家取得实质性合作成果。比如,针对泰国洪水问题,该国国王科技大学还引入了ICCES的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目前该系统已经开始运行,曾晓东介绍说。

继往开来 继续合作

“中国有世界一流的超级计算机,已经建立了被全世界采用的高分辨率模型,而且中国的成就正在吸引全世界的优秀科学家到这里来。”来自尼日利亚的留学生维克多·戴克告诉记者。今年9月底在青岛举办的2016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大牛’们都来了,你可以想象中国在这一方面的影响力。”

去年,戴克在PIFI支持下到ICCES进行极端天气方面的研究,师从该中心主任林朝晖研究员。“在非洲干旱的影响越来越严重,而在中国也有台风等极端天气现象,我们的研究是了解这个系统中发生了什么,从而进行预测和应对。”他表示,待2018年毕业回国后,他将继续推动尼日利亚相关机构与ICCES的合作。“因为基础设施等原因,在尼日利亚开展这些工作并不容易,与中国的国际合作对我们非常重要。”

春华秋实,这些年来ICCES在科教合作领域的耕耘已经逐渐开花结果。大气所曾经的博士生和中科院毕业的第一个外籍博士吴拉姆·拉苏尔(Ghulam Rasul)现已经担任巴基斯坦气象局局长,并继续推着中巴之间的合作。在11月中旬来华访问时,拉苏尔表示,洪水、干旱及灰霾是该国明年的科研工作重点,希望中巴可就此深入合作。双方还将继续增加高层互访、联合申请基金国际合作项目、联合培养科研人才,进一步加深合作。

距离完成在华的博士后研究还有半年,现在哈立德已经申请到了下一步去奥地利继续研究的机会。但她表示,如果可能她希望继续留在ICCES做研究。“我近期访问了日本、意大利和奥地利,但我觉得中国的科研资源和环境都更吸引我。”她说,到一个地方做研究,考虑的往往会是整个环境。“我在中国的科研和生活是如此平衡,到了欧洲我的科研和社会圈子可能不会像在中国一样容易拓展。”她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