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狸猫换太子”抑制癌细胞生长 |
中国科学家确定肾癌治疗新靶点 |
|
记者12月7日从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员刘江与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华良课题组、研究员杨财广课题组合作,确定了肾癌治疗的一个新靶点SPOP。这是这是中国自主研发确定的首个肾癌药物靶标,也是中国科学家从基础研究发现到药物靶标确定合作研究的成功典范。相关论文日前在线发表在《癌症细胞(Cancer Cell)》杂志上。
刘江及其科研团队与合作者们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先后发现并确定了SPOP蛋白在肾癌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刘江早期研究发现,SPOP在99%的透明细胞肾癌的肿瘤组织中过表达,而在正常肾组织中表达很低,表明SPOP是透明细胞肾癌的生物标志分子。
刘江研究组进一步研究发现,本应在细胞核中表达的SPOP蛋白,在透明细胞肾癌组织中错误定位在细胞质里。而肿瘤细胞的快速增长使肿瘤内部形成一种低氧微环境,使SPOP蛋白上游的一种调控因子活化,导致SPOP蛋白过量表达,使其在肾癌细胞质中大量累积。
“这就好比本应在炊事部上班的士兵,结果冲到抗战前线去生火做饭了。而且不仅它自己‘站错岗’,还被上级‘领导’错误指挥,最终促进了肾癌的形成。”刘江说。
在随后的系列研究中,刘江及其科研团队与上海药物所合作,采用了“狸猫换太子”的方法,以SPOP与蛋白质相互作用为靶标,根据SPOP识别底物多肽的复合物晶体结构的特点,获得了能够与SPOP结合的小分子化合物,该化合物能抑制SPOP与底物蛋白质的结合,让一些抑癌蛋白避免被降解,最终抑制肾癌细胞在体内外的生长。
这一研究为SPOP能否作为透明细胞肾癌药物靶标进行了药理功能确证,为SPOP抑制剂的发现并运用于治疗肾癌指明了新方向。
据了解,近年来肾癌发病率上升幅度在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一。临床治疗表明,肾癌对放疗和化疗均不敏感,以索拉非尼和舒尼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抗肿瘤药物是晚期肾癌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对转移性肾癌的疗效十分有限,并且容易产生耐药。因此,发现并确证治疗肾癌特异性药物作用新靶标是一项十分紧迫并意义重大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