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话剧《杨石先》剧照
■本报实习生 田思敏 记者 陈彬
“我希望同学们关注杨石先这样的人物,他是共和国科学技术的脊梁、人生的导师、学习的典范。”2015年5月17日,南开大学大型原创话剧《杨石先》举行首场公演,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在现场留下了殷切的话语。而今年的11月8日,历经一年的精心打磨,南开大学新版原创话剧《杨石先》高调回归,在津湾大剧院面向天津市民公演。
据了解,该剧讲述了南开大学前校长杨石先响应国家号召,毅然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投身教育、科研事业和人才培养;在新中国成立后,针对国家需求,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展农药研究,研制出多种高效低毒的杀虫剂、杀菌剂及植物生长调节剂,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故事。此次公演也是为2017年杨石先诞辰120周年献礼。
剧本改编超过80%
事实上,相比于原剧本,新版《杨石先》进行了全方位的改编,改编幅度超过80%。这中间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过程。
“去年5月份话剧首次公演,南开大学校领导和杨石先还健在的亲人在演出结束后开了一个座谈会,对话剧提出了一些看法,我们认真收集了意见。一年多的时间里,我们不断地创作,每一天排演后剧组的工作人员都聚在一起讨论,提出了很多想法,剧本在不断地改变中。”话剧编剧、南开大学团委青年教师郭威说道,尽管剧本有大幅度变动,但改动完全合乎剧情发展的需要,演员在这个过程中更加理解了人物的内心。
新版的改变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删减了叙述杨石先生平的一些细枝末节的段落,着重突出了以杨石先为代表的、为祖国科研和教育事业奉献终身的老一辈科学家精神;另一方面,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剧本新增了一个核心人物——杨石先的亲弟弟杨继曾。
“杨石先和杨继曾两个人的生平非常有戏剧性,一个加入共产党,一个加入国民党,而且两个人在两党都做得很出色。” 郭威解释说,1949年对于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家族和个人,都是重要的历史分水岭。那一年,杨继曾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任台湾国民政府经济部长,杨石先则选择留在大陆。
两党敌对,同胞兄弟不会有联系,也无法联系,更不敢联系。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一家人不同的选择,更加突出了杨石先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为了人民幸福奉献自我的精神。在郭威看来,这种跨越亲情的家国大义,不论任何时代都能引起人的共鸣,值得在剧本中大力彰显。
最难的是体会人物感情
新版话剧的节奏更紧凑、剧情更紧张、矛盾更突出、情感更饱满,这就对演员的表现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对此,南开大学材料学院青年干部、杨石先扮演者贾盛深有体会。为了将自己更深入地代入杨石先这个角色中,他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研究仅有的两本资料——《杨石先传》《杨石先纪念文集》。“因为杨石先的很多资料都是以大事记的方式呈现的,比如某年某月参加了某项会议,更多的生活细节很难在公开资料中获取到,于是我就找到了这两本书仔细读。”贾盛说。
然而,时隔50年,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触摸人物的感情对于贾盛来说还是困难重重。
“剧情有一段是在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背景下,杨石先面临重重压力,克服困难开展农药研究。我在文字资料中能感觉到当时面临天灾人祸,人民状况十分悲惨,情况十分紧急,但是我还是很难想象出那个场景。”贾盛说,虽然想要完全体会是不可能的,但他在排演过程中一遍遍想象自己在那种环境下,上有国家压力,下有人民期盼,试图还原一个“立体”的杨石先。
在这个过程中,贾盛也深刻地感受到了杨石先身上的“爱国魂”和“敬业心”。“在剧中演绎杨石先的家国情、师生情、兄弟情,常常让我抑制不住眼眶中的泪水。”贾盛激动地说。
演员的辛苦没有白费,《杨石先》话剧上演后,得到了社会上的一致好评。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唐琳在观剧后深受震撼。她说:“杨石先老校长一心为国、一心为南开的精神让人动容,作为后辈,我必将更加努力,成为一名爱国爱群、服务社会的南开人。”
默默奉献的人不在少数
话剧成功的演出不仅在于演员精湛的表演,也在于幕后工作人员的默默奉献。每当回忆起剧组人员为了话剧所付出的一切,贾盛总是深受感动。
“话剧里,每一场上道具和灯光是配合的,也就是说,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搬运道具的人应该撤到幕后。有一个场次,我们一位工作人员没来得及撤回到幕后,于是在那场演出最长的一幕,为了不让观众发现,他从头到尾就蹲在道具后边。” 贾盛感动地说,“我当时演出的情节是送别来家里走访的客人,就看到他蹲在那里,但是当时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直到整场演出结束我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在那一刻,贾盛被深深地打动了,他没想到幕后人员为了演出效果尽可能的完美,竟然能做到这样。
而在郭威看来,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实际上,很多学生的戏份不算太长,但就算只有一两句台词,剧组也需要他们全程跟到尾。“这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熬的,因为只能看着别人演,等到自己演出,说两句就结束了。”郭威说。
尽管如此,学生们仍然尽心尽力,在课余时间里不断地揣摩,带给了整个话剧不一样的感受。“我认识一个学生演员只有两句台词,但他每一次演出都能带来新的改变,表演越来越传神。”郭威欣慰地说,一开始演员们的表演很生涩,导演有时甚至还要亲自示范动作、眼神,但经过进一步的打磨、雕琢,再加上演员们都很聪明、用功,话剧也变得越来越完美。
据悉,作为中国科协发起的“共和国的脊梁——科学大师名校宣传工程”中的优秀立项项目,《杨石先》将于2017年上半年同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相关剧目共同参加全国展演。
《中国科学报》 (2016-11-17 第8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