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田思敏 蔡常山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17 10:16:42
选择字号:
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创新教学模式
工作室成就自由设计之梦

 

■本报实习生 田思敏 通讯员 蔡常山

推开一扇门,入眼的是假山、流水、墙上挂着的字画;推开另一扇门,看到的则是简约大气、布局时尚的现代家具,以及形形色色的陶器……这不是在参观博物馆,而是在参观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师工作室。

众所周知,工作室对艺术家的意义非同一般。作为艺术家的第二个家,工作室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甚至可能比第一个家更能展现艺术家的人格魅力。但是,你见过在真正大学里开设的工作室吗?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不仅开了,而且一开就是30多间。

教学与工作室紧密结合

“学院开设工作室主要是为了推进师生教学实践的开展。”在采访中,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赵琳介绍说,在2009年以前,该院就为有科研实践项目的老师提供场地,供他们搞科研、做实践,并取得了很好的反馈。在2009年,燕山大学为艺术与设计学院新建了艺术楼,一方面大大改善了学院的教学环境,同时也为开设更多的工作室提供了硬件基础。

“我们工作室实行的是团队制,每个工作室至少有3名教师,由1名高级职称的教师带领2名中级职称的教师。尽管3个人的专业领域可能不同,但在工作室的背景下,团队很容易形成同一研究方向,而这对申报课题、教学研究都有很大帮助。”赵琳介绍说,从2009年至今,随着工作室的增多,学院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这更坚定了学院推行工作室制度的决心。

事实上,不仅是教师,艺术与设计学院超过50%的学生也都参与到了工作室中,每个工作室每年能接纳10~20名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建设,以及各种行业竞赛中。在赵琳看来,这对于学生能力的提升、学风建设都很有好处。

“艺术与设计学院一直都有一个口号——以参赛促就业。我们的准则就是培养实用性人才。”赵琳表示,由于艺术专业的特殊性,以往的毕业季,用人单位会觉得刚毕业的大学生欠缺经验。但如今,工作室不仅与教学挂钩,还衔接了社会上的实际项目。

“学院专门设立了实践科,集中负责每年的行业竞赛、社会实践项目等。”赵琳谈到,实践科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一般来说,参加过工作室的学生有更多的项目经验,就会获得比较好的成绩。也正因为如此,常常会有主办方、用人单位在比赛现场与学生签订就业意向表。“毕竟,能获奖的确实是专业优秀的学生。”赵琳笑着说。

自由空间激发创作热情

开始时,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工作室只有8间。如今已经扩充到了30多间,但仍然供不应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学院对每个工作室象征性地进行场地收费;另一方面,他们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来鼓励教师间的竞争。比如限定各专业申报的数量,对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成果产出的工作室实施退出机制等。尽管如此,每年申报工作室的老师还是十分踊跃。

在赵琳看来,之所以如此,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院方给予了教师极大的自由度。这不仅体现在学院只提供场地,由教师设计整个工作室的风格,还体现在教师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设计,学院绝不进行干涉。

“工作室里边的一草一木都是老师自己布置的,因此工作室的风格很多变。而每个工作室的研究方向也不一样,有的工作室对内承担着校园建设的任务,例如燕山大学的校园环境、景观设计;有的工作室则对外与社会上的企业进行合作。”赵琳说,许多高校教师在学校没有归属感,但有了工作室,老师的创作热情提高了许多。工作室的成果不光用于学校,也随之扩展到社会实践之中。

对此,燕山大学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李东平十分赞同。作为学院内出了名的“设计达人”,他本身对设计就有极大的热爱。在他眼里,学院设立工作室不仅提高了教师的热情,还对学生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中国大学学生和老师的关联度低,一般上完课学生就走了,但这个工作室就将学生和老师紧紧联系了起来。”他举例说,没有工作室之前,下课后停车场都没有车了;现在到了很晚,停车场老师的车都还在。“身教胜过言教,教师每天在工作室里做设计、钻研课题,学生也就对设计热爱起来了。”

事实上,学生参与到工作室的热情并不比教师少。据了解,工作室每年都会自主招聘学生。各个工作室统计自己需要的学生人数,发布到院里,然后学生根据专业和兴趣提交申请,由工作室老师进行选拔。

“一方面,由于场地限制,老师也很珍惜,希望能多招成员;另一方面,学生也特别积极地报名,只为能参与到真正的项目中来。”赵琳认为,在这一点上,学院层面的工作室自主招生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交互设计提升技能水平

在很多学艺术的人眼里,艺术是相通的,可以互相借鉴。这话对李东平尤为适用。前不久,他刚举办了一个交互设计沙龙,以工作室为平台,邀请了其他领域的专家进行交流。

“我每年会举办四五场讲座,进行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在工作室,学生不仅能真正学到知识,而且一旦学生有了创新,指导教师会给他们合理的奖励。”李东平说,学科无壁垒,不同领域的思想碰撞给学生带来了更开阔的设计视野。

而在赵琳看来,设计是做出来的,需要大量实践。工作室通过不断地做项目、参与竞赛,大幅度地提升了学生技能水平。不过,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也发生了一些让赵琳哭笑不得的事。

“有一天,我突然接到山东某建筑设计院打来的电话,说我的一名本科生正在他们单位求职。这名学生拿着一本厚厚的手册,里面满是各种设计方案。他想了解下这些设计是否全部出自这名学生之手,”赵琳说,“我当时以一个教师的身份向设计院担保,册子里的东西都是学生自己做的。对方很奇怪,觉得一个本科生怎么可能作出这么多真实的方案?当我和他们讲了我们的工作室制度后,他这才恍然。”

“工作室贯穿了学生教学培养的全过程、深化了专业实践,交叉融合了学科和理念。从建立工作室制度至今,艺术与设计学院科研项目、获奖数量都在不断增加,老师带着学生做得也越来越优秀,未来我们还将大力支持下去。”赵琳最后说。

《中国科学报》 (2016-11-17 第6版 动态)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