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忠阁
■杨杰方
虽然学习理工科,但高忠阁却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兴趣颇浓,“退休后时间更充裕了,才有时间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兴趣相结合,做点事情”。
退休前,高忠阁是沈阳市西环电子仪器厂的一名机械工程师,曾经与他人合作完成“DLP——LB型电子流光广告屏”项目,荣获辽宁省机械委科技进步三等奖,并且还因研究制作的“组合式三棱柱广告牌”获得1990年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退休后,连高忠阁自己都没有想到,竟然与中国古代文明有了不解之缘。和许多热爱中华文明的人一样,高忠阁痴迷于尝试复原诸葛亮当年制造的“木牛流马”、破解张衡的“候风地动仪”的内部结构和功效原理,并且揭示司南的多项秘密……他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相继发表在《辽沈晚报》《中国文物报》等媒体。
当问及高忠阁如何才能取得上述研究成果的时候,他给出的答案是:通过对古代典籍中相关文献记载的挖掘,从读懂原文尤其是搞懂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关键字的本义为突破口,再加上对机械原理的掌握以及对古代木作技艺的了解,多方结合,由文入理、又由理入工,互相印证,才能真正还原几千年前先人所造器物的工作原理及其原貌。
汉字是破解古代文明的“钥匙”
高忠阁的祖籍是江苏宜兴,出生在辽宁沈阳。1966年高三毕业后成为下乡知青,在农村一干就是7年。返城后,他读了电视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后一直在企业任机械工程师。
虽然学习理工科,但高忠阁却对中华传统文化和古代文明兴趣颇浓,“退休后时间更充裕了,才有时间把自己所学知识与兴趣相结合,做点事情” 。
在研究实践中,高忠阁发现一个现象,许多古代发明之所以难解费解,是因为研究者未能真正读懂记载这些发明的文献,尤其是没有真正弄懂古文字中蕴藏的信息和关键字的真实含义密切相关。
高忠阁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汉字的出现和产生,当初都带有明确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每一个字往往都代表某一个具体的物件或事物。“汉字属于象形文字,并且还有会意、指事等造字方法,古人在创造每个象形文字中都对所要表达的信息进行了高度的浓缩。我们要想复原历史,必先复原文字。”
而所谓复原文字,就是尽可能地还原古人造字时的思路、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等,也就是把古人造字的原则还原出来。“破解汉字就是破解中华古文明的一把‘钥匙’,只有用这把‘钥匙’才能打开未解古代文明之门。”
以复原“木牛流马”为例,在《三国演义》102回中,详细记载了诸葛亮造“木牛流马”的方法,从尺寸大小到结构写得可谓一清二楚,但却始终无人能造出来,致使“木牛流马”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运输工具也成了千古之谜。
得益于机械专业的知识,更在于破解了“杠”“靬”“鞦”“鞅”等关键字,高忠阁将“木牛流马”成功复原。“这必须要了解古代木器的制作工艺,还要有相关的机械常识,更要弄明白汉字的真正含义,不然很难想到木牛流马迈腿与行走的动力来源于什么。”
谈到“候风地动仪”,《后汉书-张衡传》对其做了虽简短但非常详尽的说明,其中地动仪结构的奥秘就存在于“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闗發機”,以及“牙機巧制”当中。
高忠阁说,“闗發機”这几个字,是通过象形加会意揭示出地动仪内部的结构组成、形状以及动作的机理。最终,他通过制作模型以及模拟实验证明了自己的判断,“过去一直认为候风地动仪只是能够判断地震发生的方向,其实它还能够感知地震强度的大小,并且放大地震的信号。”
此外,高忠阁还对指南车和记里鼓车结构进行了确认,又对司南秘密进行了破解。
目光转向非物质文明的研究
十年磨一剑,回顾自己走过的研究路径,高忠阁坦言,他也曾长时间陷入困惑和迷茫,成年累月埋头于故纸堆中,翻来覆去揣摩一个个繁体汉字的字形字音,揣摩每一个字的笔画、每一个偏旁部首中所隐含的信息以及与器物形状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时候甚至让他彻夜难眠。
但所幸他坚持下来了,成年累月的思考和积累,研究终于有了质的突破,犹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悟,从此一发而不可收,而且屡试不爽,一通而百通。
高忠阁深有感触地说,汉字是人类文明绝无仅有的瑰宝,是我们的老祖宗留给后人世世代代受用不尽的宝贵遗产,它既是中华文明的载体,自然也是破解中华文明“千古之谜”的一把钥匙。汉字因其字形、读音与所描写的事物有一种必然的紧密的联系,这也最大限度避免了信息的失传。
在对多项古代发明进行解读之后,高忠阁又把目光瞄准了中华民族远古的非物质文明的研究。比如尧、舜、禹禅让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北斗七星各星的名字的寓意是什么,“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的内涵是什么,还有“中華”的“華”本义是什么,华表的实质是什么等。
“研究这些能让国人更清晰、更准确地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能增强国人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进而激励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为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高忠阁说。
《中国科学报》 (2016-11-04 第2版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