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珉琦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1/4 11:16:38
选择字号:
第三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举行

 

10月28日至30日,第三届“视觉人类学与当代中国文化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举行。这个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影视与影视人类学专委会以及中国民族博物馆共同主办的论坛,除了有人类学家的参与,还吸引了来自文化部、博物馆、图书馆、影视媒体等机构的学者、专家的关注。

区别于传统的人类学研究方法,视觉人类学把民族志纪录片作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而据中央民族大学影视人类学中心主任朱靖江介绍,近年来,诸多并非人类学研究机构的组织,开始尝试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拍摄了大量民族志纪录片,并且把它们作为与文字相独立的重要文献和档案,有的还试图进行数字化平台建设。

例如,由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执行的,各有100部影片成果及其海量影像素材的《中国节日影像志》和《中国史诗影像志》,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影音文献项目,还有由独立纪录片导演发起的“民间记忆影像计划”等等。

此次论坛首次设置了“视觉人类学与影音文献的开发与利用”的主题,以期在人类学基本的学术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下,讨论如何推进民族志影音文献的创作、收藏和共享。

论坛举行期间,共有10部最新的民族志纪录片作品进行了放映。有意思的是,来自不同领域的观影者,对于纪录片拍摄的方法所展示文化的深度和整体性,进行了激烈的观点碰撞。

“这正是纪录片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地方。”朱靖江说,民族志的文本写作有相对成熟、规范的语言体系,可影像本身却十分灵活,有旁观式的纪录片、参与式的纪录片、村民自己拍摄的纪录片等等。此外,在影像拍摄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VR、动画等技术开始参与影像记录。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拍摄者,与拍摄对象相互作用的结果可能存在不同。

不过,这在传统人类学界意味着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很难被认可为一项学术成果。这也是视觉人类学学科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

正因如此,朱靖江还是希望通过论坛,能够从多种学术视角与表述路径,探讨视觉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但同时,保持来自这门学科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生命力,构建较传统影视人类学更为宽广的学科架构。(胡珉琦)

《中国科学报》 (2016-11-04 第5版 文化)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