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卉
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已经在一些省市县启动,正待真正走向实践。
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定。
日前,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重点专项,“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实施方案通过了以中科院院士孙鸿烈为组长的专家论证,并正式在京启动。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所副所长封志明是项目负责人。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于2015年至2017年分阶段分步骤实施,2018年将开始建立经常性的审计制度。
全新挑战
封志明表示,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事关自然资源“价值几何”和资源环境“最大负荷”这两个基本科学命题。
资产负债表编制源起于自然资源资产评估与国家资产负债表编制,将自然资源价值尽可能编列在国家资产负债表上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而目前,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尚无国际先例。这也意味着,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经验可循。
“这项研究不容易,要下苦功夫。”国家统计局设计管理司司长、高级统计师程子林表示,概念本身即是很大创新,能说清楚也是很大的挑战。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正处在探索试编阶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正在由分类评价走向综合计量。国家发改委‘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工作启动以来,中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正式由分类走向综合、由理论走向实践。”封志明介绍。
2013年以来,多部委都在陆续开展一些相关工作,探索怎么做,如何做。
“关键是我们要实现区域综合与系统集成,实现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标准化、规范化与系统化,以满足和服务国家资源环境统计核算的部门业务化应用目标。”封志明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服务于应用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赵勇切实感受到现实的需求,他刚刚接到河北省水利厅发来的一份传真,就河北省地下水变化取证请他给予协助。
“应用性很强,用户部门、管理部门参与很有必要。”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研究员王顺兵说。
“整个资产负债表在不断变化”,国家发改委资环司节能处处长王静波表示,这项工作很难,是探索性、争议性比较大的工作,既是科技问题也是管理问题,要经得起大多数人的评价。
“不是为了把一个数据做得好,摆在那儿,需要理解政府提出这个概念的意图。”王静波说,最终目的是引导地方政府改变过去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牺牲资源环境的做法,引导他们更好保护环境,包括各个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一定是在考虑怎样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环保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副总工程师任景明认为,这个项目面对最直接的业务需求,一方面要体现中科院科技成果创新,“但最终,可行性、实践性是第一位的”。
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底资源调查数据的滞后性引人关注,环保部自然生态司副处长张文柳表示,因为之前有对生态环境变化的调查评估基础,后续工作应该比较快,后续目标是建立一个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对生态环境的评价将努力做到及时性。
任景明体会,针对环境容量,阈值服务于预警,环境要素尤其是水和气就可以用功能区的阈值衡量,达标了就是符合要求,不达标就是不符合要求。其他方面不必计算太多。
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服务于领导干部的离任审计要求,与财务上的负债概念不太一样,任景明认为,不必过于纠结于概念。
“编制可详可略。”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研究员陈从喜认为如果太详细,可行性就难以操作,需要抓住重点,提高工作效率。在研究过程中科研团队与管理部门需及时沟通,征求意见,以及时应用。
考虑到各部门在2013年以来在自然资源核算方面已经立了一些项目,做了一些工作,有些工作还做得不错,各行业都有技术基础,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舒俭民建议,“要做集成,一些工作不用重整旗鼓”。
国务院参事、中国地质调查局研究员张洪涛也有类似看法,“能用的部门成果尽量应用,既节省精力,也与管理部门能有对接”。
“项目难点,国家急用,从上到下都关注。”张洪涛建议,表达形式要简化为可视,相对反应及时,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中国科学报》 (2016-11-02 第4版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