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1 19:28:35
选择字号:
新路径支撑农田棕地治理

土壤污染

10月25—28日,2016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暨首届中国棕地污染与环境治理大会在北京召开。

国际棕地治理大会是国际知名的污染场地治理修复方面的会议。本次大会由澳大利亚环境污染评估与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全球环境修复中心、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生态修复网联合主办,逾600名国内外学者、企业代表和业界人士出席了此次会议。

大会以“棕地污染和环境治理”为主题,与会者交流探讨棕地治理的相关问题,对于农田土壤修复技术和应用也进行了案例分享与讨论。会议期间,中国棕地生态大数据平台“棕地云”正式发布。

云技术支持污染治理大数据

今年5月底,国务院印发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对我国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从十个方面提出了要求。其中第一条就指出,要深入开展土壤环境质量调查、建设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络、提升土壤环境信息化管理水平来开展土壤污染调查,掌握土壤环境质量状况。

说起全国土壤污染的状况,目前引用最多的数据来自2014年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

尽管有过这样的全国性调查,但业界专家表示,国内土壤污染的“家底”仍需更多的监测和详查,“摸清家底”也是开展后续工作的前提。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大会上,一个名为“棕地云”的污染场地大数据平台正式亮相。据悉,这是国内首个污染场地生态治理大数据平台。

“棕地云”由中国首家生态环保项目众包平台——易修复打造,运用计算机和SaaS系统,以污染场地相关信息交互展示为目标,呈现污染场地治理的关键信息。

记者在“棕地云”平台上看到,该数据库包含由地形地势、植被覆盖、地表汇水、土壤类型等在内的生态环境本底数据,由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监测等在内的环境监测数据,以及包括工业企业、楼盘分布、人口分布等在内的棕地相关数据。

“没有数据库,我们不知道污染场地在哪里,污染程度如何,周边环境又是怎样,所以数据库的建立非常重要。”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立数据库既可满足科研的需求,也可为决策提供依据。

据了解,棕地云系统和数据还将不断补充和完善。易修复联合创始人黄锦楼还在大会上透露了包括构建“棕地云”大数据平台、推出棕地“百千万”人才计划、发起“棕地基金”等在内的“棕地云”系列计划。

耕地修复宜发展多重路径

相比于有一定经验的矿区、场地等的土壤污染修复,目前农田土壤污染的修复虽备受瞩目,但具体情况更为复杂。

以矿区周边重金属污染农田的修复为例,中国生态修复网易修复研究院总工程师阚凤玲介绍道,目前的治理思路和技术主要有农艺调控措施、钝化技术、植物修复和综合防控技术。

所谓农艺调控措施,是指采取农艺方法,如水分管理、施肥调控、低累积品种替换、调节土壤pH值、调整种植结构等措施来控制农田重金属污染;所谓钝化技术,指的是通过调节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吸附、沉淀、离子交换、腐殖化、氧化—还原等一系列反应,将土壤中的有毒重金属固定起来,或者将重金属转化成化学性质不活泼的形态,降低其生物有效性,从而阻止重金属从土壤通过植物根部向农作物地上部分的迁移累积,以达到治理污染土壤的一种修复技术;植物修复则是指植物吸取修复、植物阻隔、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根际过滤等。

“农田修复对技术最重要的要求是,不破坏土壤结构及其环境质量,维护农作物正常生长。”阚凤玲说。在她看来,总的来说,目前我国耕地修复技术比较单一,还不够成熟、不稳定或成本太高而难于复制和推广。

“技术长期稳定性和环境影响行为不明确;技术异地复制效果和稳定性研究较少,影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生产行为和环境因素变化对修复技术效果的影响研究较少。”她表示。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陈同斌认为,植物修复是农田土壤修复的重要发展方向和可行途径,但目前还面临着工程经验欠缺、技术设备不配套等问题。

“个人更看好多种动植物+微生物的生态修复模式,”阚凤玲表示,同时她也强调,“源头防控是关键。”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