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璇子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1/1 18:22:49
选择字号:
从浩锴大集看生态农产品信任平台

 

10月28日,北京大风降温。然而,在北京顺义浩锴大集的现场,天气寒冷并没有阻止购买和销售生态农产品的人们聚集在此参加浩锴大集两周年庆典。

与此同时,一场中国社会科学院食品安全课题组等单位发起组织的生态扶贫公益活动暨生态扶贫与中国乡村绿色发展论坛也在这里举行。

作为中国社科院食品安全课题组的负责人,邢东田一直关注食品安全和生态农业议题。在他看来,诸如浩锴大集这样在居民社区设立生态产品销售平台,邀请值得信任的生产者与消费者面对面交流互动,实际是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搭建了信任平台。

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组织生态扶贫公益活动,也旨在从消费端入手促进和推动生态农业,“核心内容是解决生态产品的销售瓶颈,以带动生态农业走上良性循环轨道,进而解决农业污染和食品安全问题”。

打造生态农产品销售“熟人圈”

浩锴大集诞生于两年前,一群崇尚原生态和传统农业的妈妈们为了自己和家人能够吃到安全健康食品而发起了浩锴大集。从2014年秋至2016年春,浩锴大集认证的农户及商家已经有100余家。

如今,浩锴大集的吸引力早已不仅仅局限在最开始发起活动的社区。在浩锴大集两周年活动现场,一位坐地铁从十几公里外赶来的王女士购买了三大包蔬菜、肉类和蜂蜜。“实在拿不走了,不然我还想再买点。”她告诉记者。

王女士的生态食材购买始于一年前,在耳闻眼见了诸多食品安全问题之后,她开始关心在哪里才能买到安全放心的绿色生态食材。“恰巧看到朋友推荐生态农产品的生产者,试着购买了一些,口感确实不太一样。”她说。

从最初的某一种蔬菜,再到水果、肉类甚至大米、面粉等主食,王女士渐渐地将餐桌上的食物换成了生态农产品,而她也会向身边的朋友推荐自己认可的生产者。

王女士无疑是中国近年来出现的生态食材消费者的代表。随着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曝光以及人们对健康的愈加重视,生态农业和生态食材拥有了越来越多的拥趸者。除了市集,社区社群团购、农场配送等也都是目前消费者购买生态农产品的主要方式。

在邢东田看来,这些其实就是一种“熟人经济”模式。在多年食品安全与生态农业调研中,邢东田发现,如何建立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关系是生态农产品产销中的关键,而“熟人经济”模式不失为一种构建信任的方式。

他认为有两种经验可以借鉴。其一是社区支持农业(CSA)。事实上,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瑞士,后在日本得到初步发展,如今在中国也有近十年实践的社区支持农业(CSA)就是一种消费者与生产者互助、互信、相互提携的团结经济模式。其二是单位对口的扶贫,有很多支持生态农产品生产、购买或帮助销售产品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熟人经济’模式建立了良性市场,克服了恶性竞争,为生态农业的良性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邢东田评价道。

突破生态产品的销售瓶颈

虽然生态食材有王女士这样的支持者和消费者,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生态农业的行列,但从更大范围来看,目前生态农业发展却是“叫好不叫座”,销售一直是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邢东田认为,究其原因,一是缺乏信任,二是价格“过高”。比如,普通蔬菜两三元一斤,而有机蔬菜要十几元甚至几十元一斤,普通消费者无力承担如此高的差价。

“在销售中,有些产品比如黄瓜、西红柿,尝一尝就能知道好不好的区别,但很多农产品不行。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能证明自己的是生态有机农产品?”电商平台“有好东西”采销经理刘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道出了他们遇到的困扰和难题。

在生产者的一端,他们也有自己的“委屈”。一位来自北京延庆的生产者在论坛上举例道,自己以生态方式生产的小米4元/斤,市场上依然有人嫌贵;另一位来自吉林的生产者,几年前转行投身生态农业,但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去年是赔钱的,今年看肯定也要赔钱,如果明年还继续赔钱,我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

这不仅仅是个体现象,两三年前有学者曾对北京周边的40余家生态农场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两家毛利超过20%,其余大部分处于保本或亏损状态。

相较于普通农产品,生态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无疑更为高昂。“目前情况下,市场是关键。”邢东田说,如果市场环境恶劣,劣币驱逐良币,生态农产品肯定无法脱颖而出;但如果建立了良性市场,情况则会大大不同。

他认为,突破口就在解决价格和诚信问题。“中间环节过多,不仅增加了质量安全风险,还大大增加了流通费用。”他说,如果换一种方式,消费者以社区、学校或其他方式组织起来,与贫困地区政府基层组织、合作社对口结成合作关系,实现产销对接,则可在保证诚信的同时大大降低生态产品价格。

刘帅告诉记者,从市场来看,很多消费者并不缺乏生态农产品的消费能力,而是消费意识仍需培养。他建议,从生产来说,生产者也不能以不计成本的心态进行生产,应该在合理的范围内降低成本,并多拓展渠道。

生态农业如何从小众走向大众?

“‘熟人经济’模式,目前涵盖人数较少,如何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进而影响全社会,以实现生态农业从小众向大众的历史性突破?”这是邢东田最近常常思考的问题。

“生态扶贫”就是他给出的答案之一。他将生态扶贫特点归纳为三点。其一是重点转移,将扶贫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从生产端转向消费端,重点解决生态产品的销售问题;其二是双向扶贫,生态扶贫不是单向救助,而是互助共赢;其三是良性市场,借鉴社会生态农业熟人经济与单位对口扶贫的成功经验,建立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指导思想的良性市场,实现公平交易。

事实上,“熟人经济”也引起了一些质疑,例如是否真正能解决诚信问题,能否帮助生态产品从小众走向大众等。

邢东田表示,“熟人经济”环境,是信息高度对称的生态社区,不是脱离生态社区朋友群体的单个熟人之间的封闭式的一对一交往。按照他的设想,各熟人圈都有认可和推荐的生产经营者与质量可靠价格合理的拳头产品,这些产品汇总起来,就能保证消费者日常食品的安全与丰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我们推崇生态社区‘熟人经济’模式,并不是说它百分百没有问题。而是这种模式是目前条件下最有效的方式。”邢东田强调。

按他的理解,生态扶贫的要义是整合资源,将生态农业与扶贫工作有机结合,调动引导消费者,与贫困地区生产者自主建立帮扶关系,“以购买生态产品的方式参加、支持国家脱贫攻坚工程,并由此带动生态农业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