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京君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0/27 10:04:46
选择字号:
面对挑战,工程教育如何开展

 

■蔡京君

在“双一流”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应如何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实施对策?10月19日,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西南交通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在成都举行。大会上,围绕“中国制造2025与中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主题,多位大学校长、工程专家和高等工程教育教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培养高等工程人才,应该重视智能学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在会上呼吁,将“智能科学与技术”纳入一级学科当中。他提出,智能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智能科学与技术对于经济繁荣、国家安全、人口健康、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

从实践上看,李德毅表示,大批院校都在主动面向需求,在相关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智能”类目录外二级学科,有效缩短了与国外智能人才培养能力的差距。智能学科的充分发展,将会促进其他学科门和一级学科类发展到一个新高度。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原校长段宝岩指出,我国制造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是,一般制造人才市场需求供给过剩,智能制造重点人才培养仍然欠缺。“发展智能制造需要一大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创新人才”。面向未来,我们应如何培养优秀的工程师?段宝岩认为,要将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达到自由融通、精准职业;并通过参与重大项目、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等多种方式锤炼能力,此外,大学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亟需加强。

“未来工程师应当具备以下五个方面的关键特征。”在发言中,西南交通大学徐飞表示,在“后全球化”“再工业化”浪潮下,高等工程教育变革下的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扎实、宽广的工程技术科学基础、工程技术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成为高效能工程领袖的高级思维能力;具备较为健全的人文价值观;具备职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掌握新一代“互联网+”思维、数字化技术。

“我们能够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未来的工程师吗?”分会场上,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研究员朱正伟提出了这个疑问。他认为,工业4.0的价值链对工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对传统模式进行深刻变革和大胆创新,基于工业价值链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项目完成、问题解决为逻辑,突出学生中心地位及其能力培养。

朱正伟将这种模式解读为五个方面,即基于全科通识教育的专业教育模式,价值指向理念与方法;创客模式价值指向创新创业;跨界模式价值指向智能制造;过程模式价值指向产品生命周期;工商融合模式价值指向商业模式演进。

华东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黄婕则关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面临的挑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需要解决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问题,通过国内工程教育认证和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来推动。同时,“卓越计划”最关键的环节是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如何完善和解决好校企之间的合作问题,将直接影响到“卓越计划”的成败。

《中国科学报》 (2016-10-27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