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佳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0/26 15:31:58
选择字号:
中科院评估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成效
西藏生态系统功能向好

 

记者从今天(10月26日)上午召开的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组织相关研究所开展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2008-2014年)评估工作,形成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工程(2008-2014年)建设成效评估》(以下简称《评估报告》)。《评估报告》显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成效显著,主要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向好。中科院副院长张亚平、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汪海洲等出席发布会。

张亚平介绍,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为切实保护好这一重要的国家生态安全屏障,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确定实施三大类10项工程。目前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中科院于2013年组织专业团队,历时3年开展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的建设成效评估工作,研究了西藏近20年来的生态环境变化特征,评估了主要生态工程的实施成效。

张亚平表示,评估工作显示,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实施开局良好,高原生态系统整体上处于稳定状态,重点工程区的生态效益已经开始发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得到有效维持。至2030年屏障工程完成之后,将能够基本实现“有效保护、成功治理、稳定向好、生态安全”的《规划》目标。

《评估报告》指出,《规划》中拟定的工程有序推进,部分重点工程已取得了比较明显的生态效益,高原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屏障功能总体维持向好。

《评估报告》指出,高原生态系统整体稳定,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近20年来,西藏严格执行国土空间管控,生态格局的变化率低于0.15%。地面植被覆盖度呈小幅度上升,覆盖度增加的区域面积占全区国土比例66.5%,生态系统结构改善。

西藏沙化面积减少,工程区风沙治理成效显著。防沙治沙工程实施之后,沙化土地面积减少10.71万公顷,年均减少1.53万公顷。极重度沙化土地向重度或中度沙化转化。雅江河谷(曲水-桑日段)典型观测区的统计结果表明,灾害性沙尘天气由2000年的85天下降至2014年的32天。

退牧还草促进了草地恢复,提高了农牧民收入。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工程区内植被覆盖度比工程区外高9.9%~22.5%,平均提高16.9%。折合每公顷增加干草产量约85.2公斤,平均提高24.25%,有效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增加了农牧民收入。

农牧区清洁能源使用率大幅提高,农牧民生活条件显著改善。新型清洁能源使用率达65.6%,减轻了对林草生态系统的破坏。使用清洁能源还为农牧民增收节支,改善了当地生活卫生条件。

天然林与自然生态区保护初见成效,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性增长。天然林保护一期工程实施以来,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增加0.9%。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41.37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3.9%。受保护湿地面积430.8万公顷,占全区湿地面积的65.98%。珍稀野生动植物得到了有效保护,种群数量增加显著。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稳定向好。生态系统水源调节作用波动中提升,工程实施前后相比增加了2.65%,森林涵养水源功能稳定保持;生态系统防风固沙作用开始发挥,主要风沙区沙化强度减弱;生态系统碳储量增加2.56%,固碳功能稳中有升。

据了解,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2009年2月18日,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工程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工程。《规划》是西藏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总纲,包括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支撑保障3大类10项工程,建设期限为23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