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梦萦供图
■沙森
前不久,北京市房山区怪石山景区13处景观石遭人喷红漆。北京市旅游委回应,确认后将肇事者记入信用记录公示。
旅游中,时常有游客因不顾及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无视当地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而引发摩擦和矛盾,个别旅游者在名胜古迹、文物上刻画、涂污。有关调查显示,75.38%的被调查者一致认为,破坏景区文物、在文物上乱写乱画是最不文明行为,其次是随地吐痰、乱扔垃圾、随意插队不守秩序、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吃自助餐浪费严重,也是公认的不文明行为。
景区涂鸦要“堵”也要“疏”。“堵”无外乎加强外力监督,制定和执行法律。今年5月底,国家旅游局下发了《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确定将游客九类行为纳入“黑名单”。未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将分级建立,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将建立全国一级,省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可设立本行政区域内的不文明记录。“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实行动态管理,信息保存期限为1年至5年。
而“疏”则是从游客希望在景区留下印记的心理出发,更加人性化地进行管理和引导。比如此前济南九如山瀑布群风景区决定将在景区设立“涂鸦板”,欢迎游客“到此一游”。
治理游客不文明陋习需要一个过程。一味只围追堵截,游客也会同管理者打游击,在各个隐秘的角落留下“大作”,可说是防不胜防。设立了“涂鸦墙”就既照顾了游客“表达”心理,又兼顾了文明的普及,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中国科学报》 (2016-10-17 第7版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