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海燕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6/10/12 16:52:55
选择字号:
拥有众多重量级头衔
葛均波院士:最珍视的称呼,还是“医生”

 

 
葛均波正在进行心血管手术。 资料照片
 
■本报记者 王海燕
 
葛均波的行程排得很满。一个周末去三四个城市对他来说是常态,他已练就了在飞机上倒头就睡的本领。前些天他刚在杭州开完会,接着赶赴台湾做一个手术,第二天又飞到济南讲课……如此密集的活动安排,他最重视的是,一周一次的“会诊”和一周两次的“手术”。
 
葛均波的头衔很多: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主席……但这么多重量级头衔中,他特别珍视的称呼是——“医生”。
 
在他看来,行医如同做人,最重要的是讲良心。“良心就是听从内心道德的召唤,对医生而言就是敬畏生命、治病救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镇定源于他的精湛医术
 
葛均波爱读武侠,“金庸的小说我几乎都能背下来,我最欣赏的是乔峰。”就如乔峰的功夫独步武林,葛均波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造诣也是海内外业界闻名。他16岁考上青岛医学院,一路读到博士,1990年被派往德国美因兹大学医学院继续深造,1993年到埃森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一次偶然的观察,葛均波发现了“半月现象”,极大提高了心肌桥的检出率,这一成果被编入国际权威心血管病教科书,又称“葛氏现象”。30岁出头,他就当上了埃森大学医学院心内科血管内超声室主任,可谓意气风发。但他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1999年4月回国当医生。
 
很多人记得那场精彩的直播。2005年10月,美国经导管心血管治疗会议位于华盛顿的主会场,第一次现场通过卫星直播上海中山医院心导管室的3个手术病例——室间隔缺损、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左主干慢性完全闭塞手术。当葛均波介绍该患者的冠脉造影结果时,主会场观众对这一极具挑战性的手术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却也不乏怀疑的目光,因为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是目前冠脉介入治疗中的难点。直播中,葛均波始终面带微笑,十几名主持专家七嘴八舌地出谋划策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思路,通过屏幕,他还不时和远在主会场的教授边讨论、边动手术。“这份泰然自若的镇定,源于他扎实的基本功和精湛医术。”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市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办公室主任张书宁说。
 
这些年,葛均波创造了多个心脏病诊治上的“全国首例”和“上海第一”:完成了难度极高的国内首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成功地进行了国内第一例“带膜支架植入术”治疗斑块破裂;开展了上海第一例冠状动脉腔内照射治疗技术……
 
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今年3月,葛均波再度出了名。在万米高空的赴美航班上,他紧急救治了一名突发心衰合并房颤的美国乘客,并一路护航至飞行目的地。
 
“这次我是做了回赤脚医生。”忆起这件事,葛均波很淡然。3月31日,葛均波乘坐从上海浦东飞往美国芝加哥的UA836航班参加学术会议。正当休息时,飞机广播呼唤寻求医生帮助,葛均波即刻来到这名乘客身边。这位乘客1年前因房颤接受过心脏电复律治疗,起飞后4小时左右出现胸闷、出冷汗等症状。
 
当时,空乘人员拿出机上医药急救箱,然而听诊器没有振动膜,血压计也无法使用,而葛均波凭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进行评估救治。他让该乘客吸氧,并利用飞机上仅有的硝酸甘油酯类药物扩张血管,最后这位乘客平安到达芝加哥。
 
遇到此类突发情况,一些医生可能会选择回避,因为谁也不知道后果会怎么样。葛均波坦言,也有过片刻的思想斗争,但最后他选择了挺身而出。“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每一位医生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和责任帮助患者。
 
他曾在杂志上发表过一篇文章《假如我是病人》,“假如你是病人,你不仅希望能得到最好的治疗,也希望刀口能开得小一点,缝合得美观一点,所以我们要换位思考,要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有位80多岁的冠心病患者从外地慕名找到葛均波。详细了解老太太的病史后,葛均波对她说,“在您血管里放个支架,对我来说只是15分钟的事。但以您现在的情况,没必要做这个手术。”患者很不解,“我们当地的医生说我的病很严重,不放置支架不行。”
 
葛均波耐心解释,“您的心脏病属于稳定性病变,只要不干重体力活,不赶公交车,不会出问题。放置支架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结的药物,有脑出血的风险。假如您是我的母亲,我一定不建议您做这个手术。”就是这句“假如”,说动了患者和家属。
 
秉持“上医治未病”理念
 
一些疑难杂症到了葛均波手里,总能妙手回春,可就是这位临床手术中屡建奇功的医生,秉持的理念却是“上医治未病”。“80%的心血管疾病可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预防来防治,医学治疗只有起了20%的作用,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在预防环节。”
 
他说起三甲医院的排队情景,“记得最初我们只有80张病床时,病人要排半天才能住院,而大规模增加床位后,每天依然要排队。”
 
“医院处于防病治病的下游,必须从重治疗转为重预防。”葛均波感叹,过去这些年,医院越建越大,病人越来越多,就是因为在疾病的源头上没有得到很好控制和预防。“就如治理河道污染,如果能从源头管理入手,控制不往河里排污,治理投入成本就会减小。同样道理,现在医生的很多时间都花在了给病人治病上,这当然是必需的,但真正负责任的医生,应该从上游去防病。”
 
一方面他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预防;另一方面他继续在医学创新上攻关。经过近8年的实验研究,葛均波完成了国内首例完全可降解聚乳酸国产支架的心脏植入手术。植入后3年间,该支架会被人体完全吸收,而病人的冠状动脉将恢复弹性,履行其输送血液的使命。这款支架技术有望明年上市。
 
“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而支架的最高境界就是没有支架。”对这种第四代支架,葛均波充满信心。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