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中科院东北地理所获悉,该所立足本单位学科优势,根据“七大分子作物育种”、“全球变化及应对”以及 “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三个专项的具体内容,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相关科研院所及高校40余家,牵头参与了“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和“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等四个专项的申报工作并获得了立项支持,项目总经费1.5538亿元。
为积极有序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组织实施,“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和“全球变化及应对”等3个重点项目启动项目实施启动会于2016年9月28日-30日在长春召开。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和科技部高技术发展中心作为专项管理的专业机构组织了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承办。会议邀请了科技部相关司局、有关部门、推荐单位及项目牵头承担单位等负责同志共计200余人参加。会议还以各专项为单位召开分组会议,及时对实施方案进行研讨、完善。
本次启动的3个重点专项分别为“典型脆弱生态修复与保护研究”专项的2个项目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以及“全球变化及应对”专项的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项目。3个项目均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牵头承担。
此次会议标志着生态领域重点专项的专业化管理模式建设进入新阶段。3个项目的启动和顺利实施,将有效凝聚优势科研力量,为东北区域环境生态建设、湿地以及盐碱地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提供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及科学依据,为东北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顺利实施提供科技保障。
“中高纬度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项目主要针对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双重胁迫日趋加剧下,湿地快速退化和生态服务功能丧失所引起的重大生态和环境问题,研究中高纬度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理,明确维持其功能稳定的机制,科学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解决全球变化影响脆弱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服务功能稳定性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应对全球变化的湿地适应性调控途径,确保区域生态安全和水资源可持续供给,为国家制定调控战略和湿地保护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东北苏打盐碱地生态治理关键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项目主要针对东北苏打盐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限制区域生态恢复和经济发展的问题,综合考虑东北区气候条件、盐碱程度和土地利用方式等差异,研究东北苏打盐碱地形成机理及障碍消减机制,研发适用于苏打盐碱地治理的微生物、植物种植与修复关键技术,研制盐碱地治理工程装备和产品,建立苏打盐碱地综合治理和生态产业模式,在东北苏打盐碱地典型分布区开展县域示范,为苏打盐碱地长效治理提供范式,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共赢的盐碱地治理良性循环。
“东北典型退化湿地恢复与重建技术及示范”主要针对开垦和引排水等导致的湿地大面积丧失和退化,生态功能下降等问题,开展湿地恢复、重建研究与示范。项目旨在揭示区域湿地生态系统格局、功能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研发出典型退化湿地生态补水及生态水文调控、关键生物恢复、重要栖息地修复与功能提升等技术,形成湿地恢复与重建系统技术方案和湿地与农田争水争地协调方案,提出湿地生态产业发展新途径,开展规模化示范。(彭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