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贞 何美桦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发布时间:2016/10/1 11:05:55
选择字号:
中国绘就陆海空深探蓝图

 

载人深潜器“蛟龙”号

日前,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科技创新大会举行,明确提出,中国要在“十三五”期间形成挑战自然极限的“深空”“深地”和“深海”三大战略科技布局。这充分体现中国将在“三深”领域全面发力,立志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大跨越。

“三深”探测争“领跑”

对于普通人来说,“三深”探测还是较为陌生的概念。据中国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司长许倞介绍,“三深”包括陆海空3个领域。“深地”是指对地球深部的矿物资源、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也包括城市空间安全利用、减灾防灾等。“深海”指的是深海资源勘探、国家海洋权益维护等,中国在此方面仍有大量关键技术亟待突破。而“深空”是指实施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领域的探测。

据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公布,在“十三五”期间,中国深地探测战略的目标是到2020年形成深至2000米的矿产资源开采、3000米的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资源勘查前沿技术,并显著提升6500至万米深的油气勘查技术能力。争取到2030年成为世界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领跑者”,优势方向进入“无人区”。同时,深海探测战略的目标是攻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实现商业化试采,研制成功全海深(≤11000米)潜水器、1000米-7000米级潜水器通用配套技术和深远海核动力浮动平台技术。而在深空探测领域,战略目标是在国土资源领域发射21颗业务卫星、6颗科研卫星,整装建成技术先进、功能互补、协同作业的国土资源业务卫星观测体系。不仅如此,还要健全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卫星数据即时推送、处理和业务应用。推动深空对地观测在国土资源、海洋管理、测绘地信、防灾减灾领域进入世界前列。

如何走好“三深”路

从“三深”探测各自的战略目标,可以看出其对科学技术发展要求之高,所以只有设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中国在“三深”探测上的飞跃发展。

对此,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认为,首先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充满活力创新体系。比如,要搭建动态、开放、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平台,并赋予科研院所和科学家更大自主权;同时,要把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结合起来。

此外,姜大明还提到,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营造良好学术生态,倡导学术民主,鼓励科技人员提出新观点。为此,国土资源系统将对现有科研队伍实行扩充,并加大经济上的支持。

针对“三深”各自的发展状况,大会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意见。例如,在深地探测方面,强调中国未来将开展以储备为目的的战略性矿产勘查。正所谓“搞清资源家底”,做到“手握储量、心里不慌”。而在深海探测方面,国土资源部表示,要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强化海洋环境与极地观测研究。在深空领域,中国将会推进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技术的发展,提高国土资源监测监管能力,来支撑生态国土和智慧国土建设。

引领战略新格局

“嫦娥”奔月、“蛟龙”潜海……近年来,中国在“三深”领域的一大批成果让世界刮目相看。在大国角逐中,富有高科技含量的“三深”探测,颇具分量。探测深度是一国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可以说,“深空、深海、深地”是人类对未知领域的新探索方向,对各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之前中国在“三深”领域的发展与发达国家尚有较大差距。以深地探测为例,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至4000米,但中国大多小于500米,如果能达到2000米,探明的资源储量有望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这种差距的存在,是近年来中国不断加大对“三深”探测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支持力度的原因。

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其中提出12项主要指标,并指出多项指标在未来5年将翻番或有重大跃升,包括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从现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科技进步贡献率从现在的55.3%提高到60%,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现在的15.6%提高到20%等。

而“三深”的发展也在《规划》中被着重强调,像深海空间站等就被列为新部署的15个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认为,《规划》高度关注颠覆性技术和基础研究。国家对颠覆性技术要有预判、预警和预置,以此保证在未来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和拥有竞争力。

可以说,此次国土资源“三深”战略大布局是对《规划》的进一步落实。在“十三五”期间,确立“三深”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目标,将有助于提升国家资源储备。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