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届世界动物功能基因组研讨会在意大利召开,与会的科学家讨论了如何利用基因组学等工具研究动物基因功能,以及如何将这些研究结果用于动物品种改良或培育。
在我国,也有一支团队活跃在农业动物功能基因组研究的科学前沿。
他们研发出新产品9个,中试线1条,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15项;申请专利64项,研究制定技术标准1项,完成研究报告、论文239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培养研究生190人,博士后4人;京粉2号蛋鸡的示范推广面积可达9000万只,湘村黑猪已在湖南省全面推广应用,推广面积可达34万头,西南大学育成审定家蚕新品种2对……
这就是863计划“主要农业动物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与应用”项目,自2013年启动以来所取得的成绩。该项目下设七个子课题,共涵盖了猪、鸡、牛、羊、家蚕等五种主要经济动物。
“牵头单位根据项目的任务内容、预期目标按照‘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根据课题承担单位的条件优势和学术专长,对任务进行分解,将任务细化到各个课题承担单位,充分发挥各课题承担单位的优势,达到‘1+1>2的效果。”该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农业大学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赵要风说。
研究人员围绕肉鸡和蛋鸡重要经济性状,筛选、分离了多个影响其性状的基因、遗传标记和非编码RNA;完成超过2000头分别针对生长、免疫、胴体等不同经济性状的猪资源群体的构建与数据,创建了piggyBac转基因突变猪新材料。
通过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研究人员发现鉴定一批地方猪种特有的优良性状的功能基因,获得了部分代表性猪种的差异表达基因谱;基于北京地区构建了5000头中国荷斯坦牛参考群体并进行了优化,基于高密度SNP芯片,进行了5个产奶性状、22个乳脂肪酸含量和29个体型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等。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完成了对秦川牛、南阳牛等12个品种的肉样和血液等样品进行采集,建立了地方黄牛种质资源库;初步筛选到了与肉牛抗逆、抗病相关候选功能基因7个,肉牛肉质相关候选功能基因8个,繁殖性状相关候选功能基因16个。
作为首席专家,赵要风对项目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更多的思考。
“课题承担单位主要独立进行,今后将加强项目内各课题之间、子课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赵要风说,其次,部分参与单位实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应加强研究结果的整理、物化的力度,尤其是加强国际专利申请。
近年来,由于母牛养殖效益不高,导致基础母牛存栏数下降,牛群规模不稳定,肉牛后续选育工作比较困难。
“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转化力度还需加大,应进一步与养猪企业合作,使具有育种前景的基因素材、技术等加大向分子育种实践转化的力度,产生经济效益。”赵要风说。
同时,赵要风建议按计划任务足额下拨专项经费;建议国家863计划参照973计划项目执行的考核奖励办法,通过中期考核,对执行效果好、评价好的项目和课题予以追加一定研究经费的奖励。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