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6/1/21 10:39:28
选择字号:
“奇葩”考题背后的办学与监督难题

 

■熊丙奇

近年来,每到高校期末考试,媒体都会报道一些“奇葩”考题,而舆论对此也颇感兴趣,赞叹皆有,好不热闹。今年这一现象也屡有出现,比如不久前媒体就爆出,长沙某高校大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期末考题出现了这样一道题——光棍节刚过不久,你脱光了吗?试从量变与质变的视角,谈谈如何追到心目中的男神或女神。

尽管在接受采访时,命题老师称这道考题并非“哗众取宠”,而是希望通过结合社会热点,考查学生的哲学思维,增强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但这道要考查学生哲学思维的题目,其本身却并不严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教授方向新就曾点评这道题称:“命题本身欠妥。量变与质变规律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这是一个基本的哲学原理,而该考题却将一个主观认同的事物作为对量变与质变规律阐述的对象,这可能让学生产生误解,因此出现千奇百怪的答案也就不难理解。”

在笔者看来,这些“奇葩”题目的出现,是高校自主办学转型中,自主办学规范缺失与舆论监督越界的综合作用结果。对此,学校老师还没适应,社会舆论也没有适应。要让高校教师用好自主权,高校应该建立教师同行评价体系。同时,社会舆论要学会尊重高校的自主权。

随着国家不断落实和扩大高校自主权,高校教师在课程教学与学生考核中会有更大的自主权,这可改变高校千校一面的情况,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情。但在教师使用自主权过程中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有些随心所欲地增设课程和创新考题,课程和考题的价值经不起专业推敲。这暴露出高校在拥有一定的自主权之后,还缺乏用好自主权的机制。对于增设课程、学生考核这类教育事务,高校应该有教育委员会这样的教育机构进行管理和评价,不能由行政领导拍板或任课老师任性而为。就像湖南这所高校,如果学校内有健全的教育委员会治理,那么对学生的考题就会有内部评价、审核,本身不严谨的考题就可避免出现在考卷上。还有高校开设的一些课程被质疑为无聊的奇葩课,也与没有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论证机制有关。

二是舆论对高校自主权不尊重,不经意中以舆论评价代替教育评价和学术评价,并不尊重专业评价意见。近年来,舆论也一直呼吁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可是当高校真的自主办学,出现不一样的课程和不一样的考题时,舆论又大呼“另类”“奇葩”,并加以质疑。这表明舆论还没适应高校自主办学,自主办学的高校会有不同的个性和特点,要学会对个性的包容与尊重。舆论当然可以对自主办学的高校进行监督,但应该监督的是学校是否依法办学,有无自主办学的规则,是否遵守这些规则,如果高校的课程是经教授委员会论证开设的,那么就应该尊重,而不是不顾规则地质疑课程该不该开、考题该不该出。这与行政干预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师的教学有何不同呢?

正因如此,每次媒体向笔者询问是否同意高校开设某课程时,笔者通常会说,这要由他们学校的教授委员会决定,如果这门课程是学校的教授结合其办学条件和特色决定开设的,就没有问题;如果决定不开设也没问题——适合一校的不一定适合另一校。

对于舆论“越权”监督高校的具体课程、考题,当前也是可以理解的。由于大学还在自主办学转型中,新的教育、学术管理和评价体系尚未建立,因此社会舆论会对大学的自主办学能力表示怀疑。但即便如此,媒体也必须理清职责,学会克制,不能模糊权责边界,用舆论去干涉学校办学。我国正在推进的教育管办评分离改革,要求政府把办学权交给学校,回归管理,同时把评价权交给社会,舆论可以对学校办学进行第三方评价,但不能介入学校办学。

概而言之,为用好自主权,办出个性与特色,高校应该探索建立自主办学的教育、学术管理新机制;而为推动高校自主办学,舆论要学会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教育的归教育、舆论的归舆论,舆论应按自主办学的要求去监督高校用好自主权,完善学校的管理和评价制度。如此,“奇葩”“另类”会代之以多元、个性与特色。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科学报》 (2016-01-21 第7版 视角)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