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民
2015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在国内率先启动了综合改革,力图突破旧有规则以及条块分割管理的束缚,为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教育改革探索出新的改革方向,一年时间里,“两校一市”不断传出改革消息,一些改革举措符合教育规律,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初步发挥出改革先锋的作用。其中,清华大学在本科教育领域的改革可圈可点,值得国内高校体会学习。
清华大学综合改革的灵魂凝聚于陈吉宁(时任清华校长)2014年10月于该校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上发表的讲话。讲话对清华大学教育有深刻反思,已经成为中国教育史上一份重要文献。讲话所反思的问题不仅仅对于清华,实际对全国高校、特别是工科类型的高校有着参考价值。
在综合改革方案指导下,清华大学过去一年在本科教育领域展开了一系列踏实、深入改革,其中两项教育改革走在大陆高校最前端。
第一项是考试评价制度改革。陈吉宁在其讲话中专门指出以百分制、学分绩点为核心的评价模式所存在的问题。他说:“要破除依赖‘学分绩’的学业评价方式。指挥棒不变,培养多样化人才就是空谈。学校决定建立多维度的学生评价、荣誉、奖励体系,增加荣誉的多样性和激励的多样性,大幅提高单项奖学金和特色奖学金比例。要探索课程考试改革,重点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表达力等能力素质。”在多种改革选项中,清华大学优先选择了核心问题予以突破,那就是将百分制改为等第制。
中国大陆高校考试成绩评价大都采用百分制(numerical grading system 0~100),学生成绩排队也用百分制绩点计算。百分制有其合理性,但以其为标准对学生课程学习和总体学习进行评价存在过分细化的倾向,会引导学生对既有范式精细化地学习而陷入范式陷阱之中。美国高校一般对课程成绩评价采用字母制(letter grades system,又称“等第制”,分级一般为A+,A,A-,B+,B,B-,C+,C,C-,F,共10级),在对学生总体学习情况排名时转换为4分制并实行以4分制为基础的绩点(GPA,General Average Point)排序。英国牛津、剑桥虽然有课程考试和荣誉学位考试,但最后并不给予学生包含每门课程成绩的成绩单,而只有荣誉学位考试分等。三年本科总体的分等只包含一等、二等上、二等下、三等和特别等五级,这是对学生更加粗化的成绩评定,其内在逻辑包含了对精确化学习的否定和对创新的鼓励,是英国高等教育成功的核心秘诀之一。
字母制粗化评价有助于学生淡化对过分细化成绩的追求,学生不会为追求几分之间的细微差别而计较。在对学生学习综合评价时,在字母制基础上采用平均学分绩点会粗化对学生的评价,从而使评价更加合理。2010年,台湾大学和新竹清华大学完成了由百分制向字母等第制评价的改革,“台湾大学学生成绩评量作业要点”是改革基本文件。2015年5月,清华大学也完成了由百分制向等第制的过渡,成为大陆第一所以等第制评分的高校。
第二项是创造性地设立了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辅修专业。国内许多高校已经开设了辅修/双学位教育,但大部分大学的辅修专业课程都是主修专业核心课程的一个子集,专业名称与主修专业一样。比如一所大学有“经济学”主修专业,这所大学自然可以设有“经济学”辅修专业;一所大学有“心理学”主修专业,自然有“心理学”辅修专业。由于教育部对大学主修专业设置有严格管理,中国大学的辅修专业名称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大都非常类似。
实际上,教育部一直没有出台对大学辅修专业设置管理的政策,给予大学在辅修/双学位专业设置方面极大的自主权。但很少有大学创造出教育部“专业目录”上没有的辅修专业,这项自主权如同虚设一般。
2015年12月,清华大学教学委员会审议通过后,推出了六个崭新的辅修专业,分别是“统计学”“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以上六个辅修专业中除“统计学”是目录内专业外,其余五个专业几乎都是清华大学创造出来的新辅修专业,其中“大气科学(全球变化方向)”“智能硬件”“机器人”和“智能交通”四个专业更与中国产业升级和发展紧密相连。清华大学在自主创设辅修专业方面再次走在全国高校最前面。
清华大学虽在人才培养改革的几个方面走在前头,但冷静审视其改革,还有两个核心逻辑没有突破,其中一个就是本科毕业应修学分数。当前,清华大学工科专业的毕业学分要求仍然是170学分左右,非常高;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在1996年、2003年两次减少本科学习量的情况下,正全力将本科毕业学分数要求减少到120~130学分以“清空学生杯子里的水”,这几乎是国内高校最低的学分要求了。
如果清华学生的杯子里已经盛满了水,还能倒进去更多吗?
《中国科学报》 (2016-01-14 第5版 大学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