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佳雯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6/1/7 8:56:15
选择字号:
世卫报告称全球每年有42万人因食源性疾病死亡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报告,将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矛头直指受到污染的食品。报告称,全球每年有42万人因食源性疾病死亡。这让人不得不对一日三餐的安全提高警惕。

食源性疾病形势严峻

根据世卫组织的报告,全球范围内每年有多达6亿人因食用受到污染的食品而生病,这给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带来极大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的食源性疾病挑战不容小觑。世卫组织健康系统与健康安全协调员马丁·泰勒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像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保障摄入食物的安全性是一项严峻挑战。

过去十余年间,我国因食物摄入影响人体健康的事件总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朱毅在采访中称,2014年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收到来自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食物中毒事件报告160起,共计5657人中毒。

虽然与2013年相比,食物中毒事件报告起数、中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增加了5.3%、1.8%和0.9%,但2014年全年并未出现重大级别食物中毒事件报告。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而民俗多样的国家,改善食品安全问题,没有“一蹴而就的办法”。马丁·泰勒表示,“政府、食品企业和大众等不同层面的食品安全攸关方,应采取不同措施共同行动,才能进一步提高摄入食品的安全性。”

毒从何来

人们常将食源性疾病理解为食物中毒,但在专家看来,将这两个概念混为一谈并不科学。

“医学角度的食物中毒,实际上不是公众理解的食物中毒现象,而是其他有毒有害成分污染食物造成的中毒现象。”大连工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农绍庄解释道。

食品本身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但这些成分在满足人的营养需求的同时,也能够满足微生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蛋白类、淀粉类和糖类,都是微生物良好的食物源。

生长在食物上的这些微生物中,有些菌体本身会有一些毒蛋白,有些则会在生长过程中分泌出如黄曲霉素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人在食用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后,可能会出现致病甚至致死的情况,但这不能归为食物本身的问题。

据悉,我国食物中毒的案例中,因微生物污染而致病的人数最多,不过此类污染的致死人数却是最少。“有毒动物和有毒植物导致的中毒,成为当下最主要的致死原因。”朱毅说。

除此之外,如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等化学污染对食品的污染,导致人食用污染食品后中毒,也是食物中毒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世卫组织的这份报告属于统计学数据的结论,这样的统计数据也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食物中毒在不同人群中会有不同反应,产生致死的现象,影响因素也很多,很难判断是否为食物中毒单一因素导致,因而需要更严谨的机理研究,而不只是简单的统计数据就能得出结论。因此,专家表示,对于世卫组织的这份报告,公众应当予以重视,但也不必过于担忧。

防患于未然

大多数食物中毒可以通过规范餐饮操作,以及家庭科普教育等手段得到有效控制。以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为例,我国每年因摄入食物感染该细菌的人数高达300万,其中近半数案例与生鸡肉交叉污染有关。

“如果能做到生熟分开,至少可以减少200万发病人数。”朱毅对记者说。

食物污染的原因不尽相同,处理方式也应当有所差异,如果前期在加工食物时多加留意,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许多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鱼类肉类腐烂变质,大多是致病菌污染的结果。对待这类食品,通过加热杀菌,或用微波、超声波、臭氧等冷杀菌办法,都可以达到杀死致病菌的效果。

黄花菜、土豆、生豆角等食物,本身就存在一些毒素,不过只要通过高热方式,保证将食物加工成熟,就可以显著降低中毒风险。

农药残留等化学污染也是如今令人们十分头疼的一件事。专家指出,对待这类污染,只要在加工食物前使用碱水、淘米水和臭氧水等认真清洗,就能够有效地去除残留。

如果能够保持烹饪环境的清洁度,保持采买原料储运过程的品质,坚持动物类食品煮熟煮透再吃,坚持瓜果蔬菜洗净再吃,不熟悉的动植物坚决不吃,那么做到防止“病从口入”或许并没那么难。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