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程春生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9/15 14:00:08
选择字号:
渗水膜栽培技术为旱区农民带来福音

技术发明人姚建民考察示范田

示范田参观者络绎不绝

形成鲜明对比的普通地膜覆盖田

 

山西太原讯(本报记者 程春生)山西晋北,今年遭遇几十年不遇的大旱,旱地玉米几乎绝收,而采用了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的谷子、玉米、大豆、红芸豆、高粱等长势喜人,与没有采用这一技术的地块形成了鲜明对比,渗水地膜增产技术在战胜干旱中显示了巨大威力,科技的力量又一次让老百姓叹服。

位于雁门关外的山阴县岱岳乡甘庄村,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乡村。记者了解到,今年该村种植了1000多亩“晋谷21号”旱地谷子,全部采用渗水膜穴播栽培新技术,目前,示范田丰收再望,村党支部书记韩顺自信的告诉记者:“全村谷子单产有望突破往年高产记录。”

据山阴县农委主任杨晓明介绍,今年全县共组织6个乡镇的30个村推广渗水地膜旱作高产技术,谷子就占到12000亩,今年虽遇罕见的春冻和夏旱,但旱地谷子亩产上千斤已是定局。

渗水地膜为何如此神奇?记者日前专门走访了该项成果的发明人、山西省农科院农业资源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姚建民。

“渗水地膜不同于传统的地膜,它是带有双层微米级小孔的通透性地膜,具有渗水、保水、增温、调温、微通气等功能,能帮助旱作植物有效抗旱,而且可以自动降解,不污染环境。”姚建民边说边拿起一片渗水地膜给记者演示,他倒上水,包起来,用力挤压,只见有细小的水珠喷出。

据了解,为从根本上找到提高旱地粮食产量的途径,近20年来,姚建民带领团队对山西气候变化和土壤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统计分析多年的降水资料,最终发现了山西小雨的年度发生频率为72%左右的气象规律,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小雨资源是解决山西农业干旱问题的潜力所在,从而研制开发出了渗水地膜科技新产品。

“这种地膜能将分散易蒸发的无效降水转变成可有效利用的土壤水,相当于每亩增加了3次灌溉水,同时提高了光温利用率。”姚建民认为。

为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使渗水地膜栽培技术适应规模化种植新常态,他们不断研究创建新的配套先进技术。近年来,研制成功了与宽幅渗水地膜配套的一膜覆盖3行和4行的2MBJ-1/3和2MB-1/4铺膜精密播种机,可以完成玉米、谷子、黍子、大豆等作物的精准下种。特别是解决了谷子的间苗费工问题,实现了谷子的精密沟穴播种,现已形成了一套宽幅渗水地膜波浪形全覆盖机械化沟播旱作高产栽培技术新模式。

经大面积试验示范表明,渗水地膜覆盖栽培模式增产幅度可比普通地膜高30%以上,旱地天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到60%以上。并达到作物免间苗、免除草,开沟、铺膜、播种、覆土、镇压等程序一次性由机器完成,实现了农机农艺的完美结合。

记者了解到,姚建民带领的渗水地膜科研团队,先后获得3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渗水地膜增产技术先后在山西、甘肃、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地大面积推广,累计达到300多万亩,创造出了旱地玉米吨粮田和旱地谷子千斤田增产样板。位于高海拔冷凉区的山西省神池县,去年大面积示范谷子平均亩产达664.365公斤,最高达到687.215公斤,创下该省乃至北方地区千亩旱作谷子的最高纪录,超过全国旱地谷子亩产纪录。

“该项技术创新,不仅为山西农业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全省农业经济转型带来希望,也将对我国北方寒旱区域机旱农业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农民增收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这是山西省科技厅组织专家对渗水地膜增产技术成果鉴定后做出的评价。

“符合农民所想的,能帮农民增收致富的,就是我们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  姚建民告诉记者,他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正在调查起草一份《呼吁加大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的议案,为农业科研提出自己的建言。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