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倪思洁
近日,在新疆昌吉州举行的中国科学院—新疆科技洽谈会(以下简称科洽会)上人头攒动,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副研究员黄超群几乎在展位前待了整整一天。看着往来的人群,他心中满怀期待。
在这个11500平方米的展区里,像黄超群一样的科学家还有很多。此届科洽会上,来自中科院系统11家分院、61个研究所的70多家单位组团参展,涉及化工轻工、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生物技术、医药卫生、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多个领域。
中科院“科技支新工程”实施以来,已有不少科技项目在新疆落地开花。而此次科洽会不仅为新疆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可能,也为期待成果转化的科研工作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带着“孩子”来参展
展会前两天,黄超群就从合肥赶到了新疆。和他一起来的,还有一台名为“痕量爆炸物离子迁移谱检测仪”的仪器。
“它就像我的孩子一样。”黄超群告诉记者,这台检测仪仅比办公室常用的打印机稍大一点,可用于机场、地铁、海关等安检场所。
早在2008年,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就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以非放射性等离子体电离源为离子源的检测仪。2010年,黄超群从美国回国,接下了这一项目。随后,经过5年的努力,将这台仪器发展到了第四代。
“每一张图纸都是我自己画的。”黄超群说,回国后,他几乎将所有的心血都放在了这台仪器上。
如今,黄超群带着这台仪器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正要建地铁,相较于其他地方,这里的市场会更加客观。我们希望能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寻找合适的企业,在将技术推广出去的同时,继续推动技术的更新换代。”
像黄超群这样来新疆寻找市场的人不少,重庆墨希科技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王强就是其中之一。该企业凝聚了一批来自中科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和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智囊团队,专攻石墨烯制备与应用。
“我们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传感器等领域的企业,联手开拓还未开发出来的石墨烯市场。”王强说。
记者了解到,本届科洽会共签约514个项目,签约金额达138.34亿元,创历史新高。
为了核心区的兴盛
服务和支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一直是中科院作为科技“国家队”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实施“率先行动”计划的战略重点。
“中科院为新疆的科技人才培养、科研体系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做了大量工作。”新疆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主席雪克来提·扎克尔在科洽会开幕式上如是说。
近年来,中科院同新疆建立了院区会商机制,深入开展“西部之光”人才计划,大力实施“科技支新工程”。同时,每两年举办一次的科洽会,已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大会展之一,有力促进了中科院同新疆的合作,并为内地科研机构和企业搭建了共享新疆发展机遇的桥梁和平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在会见中科院院长、党组书记白春礼时也表示,科洽会是创新驱动的重要载体,新疆要用好科洽会这个平台、用好中科院的优质资源,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新疆。
如今,新疆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其发展、建设与稳定更离不开科技力量的支撑。
13年开出科技之花
自2002年第一届科洽会创办以来,科洽会不仅成为促进新疆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成为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平台。
在中科院展厅中心地带,一块很大的透明蓝宝石晶体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这块晶体是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的“结晶”。它由上海光机所、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由新疆紫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承担技术成果转化。
“蓝宝石晶体发展前景很广,是微电子及光电子产业极为重要的最核心材料,广泛应用于半导体、光通讯、精密仪器、军事国防等众多领域。”一名站在晶体边的展台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说。
通过科洽会这一平台,中科院一批成熟的科技成果在新疆落地并得以实施转化,内容涉及化工轻工、医药卫生、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技术等多个领域。
13年来,科技之花在祖国边疆的这片土地上到处绽放。在“一带一路”新的历史阶段下,“科技支新工程”等项目必将推动更多科技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中国科学报》 (2015-09-09 第1版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