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卉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27 8:25:23
选择字号:
大环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三年后通过验收

 

一次迟来三年的验收

■本报记者 王卉

在完成近三年之后,“广西环江县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终于在不久前通过了验收。

这个目前国内面积最大的土壤修复工程,修复重金属污染农田1280亩,涉及广西环江县3个乡镇7个村。2010年,项目在环保部、财政部和广西环保厅的支持下,由环江县政府依托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组织实施。

然而,项目在完成后,却迟迟不能通过验收,原因很简单——没有相应的考评验收办法。这让各方都感到异常尴尬。

用中国环科院研究员谷庆宝的话说:“我国目前在重金属污染修复市场和管理思路方面不清晰,该项目是一个先例。”

验收遭遇波折

该工程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个土壤修复工程。

2012年项目完成后,项目组即向有关部门提出验收申请,但由于此前没有对如此大面积土壤修复项目的管理经验,且项目涉及因素多、技术含量高,到底如何验收,国家并没有现成的标准可供参照。

为此,主管方花了很多时间,邀请环保部生态司、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广西环保厅等单位多次到环江实际考察,最终才制定了考评验收办法。

历时三年的验收,项目组累计向有关方面提交了四五次验收申请。对此,参与评审验收的相关专家也感到很无奈。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环境修复中心副主任雷梅介绍,虽然项目早已结束,但科研团队一直没有放弃对该地区的关注和技术支持。“事实上,由于资金问题,目前该县还有上万亩污染农田没有进行修复。”

治理仍在延续

2001年6月,一次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袭击导致尾砂库溃坝,致使环江沿岸上万亩耕地土壤受到重金属污染。

此后,污染土地的治理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5年,在科技部、中科院和基金委等部门的支持下,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开始针对环江县土壤污染的特点,研发土壤修复技术,并陆续提出了植物萃取、超富集植物与经济植物间作、植物阻隔和重金属钝化等修复技术方案。

经过数年治理后,达到了初步的修复效果。从2012年开始,“广西环江县大环江流域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项目”正式启动实施。两年的治理收效明显,在核心区,土壤砷、镉等主要污染元素下降幅度超过10%,采取钝化修复技术的区域,重金属有效态含量显著降低。

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治理区域农产品产量达到当地正常产量水平的90%以上,农产品的重金属合格率达到95%。通过超富集植物收获物的安全焚烧、蚕沙的无害化处置和桑枝的资源化,实现了修复全过程的环境安全和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

按照20年、50年中长期农业收益计算,修复后的1280亩农田可产生经济收入1.56亿元和3.9亿元。

依托科技部“863”项目的支持,中科院科研团队在环江的修复工作还在继续,基于此项目的相关修复技术正逐步走向产业化。

修复技术待完善

通过工程应用,该项目提出了大规模的土壤修复工作推广模式,形成的“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农户实施”农田修复模式,被评审专家认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

对此,雷梅解释,结合污染地区修复技术的实施,要考虑怎么能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才能因地制宜比较好地推动土壤修复。“土壤修复需要投入成本且影响农作物种植,如果不能让农民获益,就很难推动。”

于是,项目团队一方面建议农民种不进入食物链又兼具较高经济效益的农作物品种,另一方面提出建立下游产业链,以吸引农民主动参与修复工作。

虽然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中山大学教授仇荣亮看来,从技术层面来讲,不同修复模式的组合应用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农田土壤修复技术体系仍有待完善。

《中国科学报》 (2015-08-27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