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思玮 应益昕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8/24 11:06:12
选择字号:
北大人民医院陶勇:让患者内心看到光明

 

■本报记者 张思玮 见习记者 应益昕

做完最后一台手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整整一个下午,陶勇共安排了15台手术。其实,对于他来说,手术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轻车熟路,但他还是在手术之前详细了解每位患者的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案。

“眼科手术就是个精细活,容不得毫厘差错。”陶勇说。

带来光明的使者

“80后”、年轻帅气、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副教授、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葡萄膜炎与免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陶勇的经历让很多同行艳羡。而在他心里,最看重的还是“医生”这个称号。“如果说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那么,眼科医生更多地承载着带给患者光明的使命。”

“眼睛作为人体唯一的视觉信息来源,一旦出现问题,患者的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陶勇说,眼科手术量通常比较大,既需要医生有很好的体力,还要具有长时间保持精神高度集中的能力。“我最高纪录是一天做了86台手术。”

此外,儿童眼病患者居多也是眼科的又一特色。“当今社会,孩子往往是一个家庭的核心,这无形之中也给我们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在众多眼病之中,陶勇将葡萄膜炎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葡萄膜炎的治疗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国内只有六七家医院专门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并且有一部分葡萄膜炎的患者伴有HIV感染,这更让很多医生不愿意开展此项研究。”

那你为什么会选择这个方向呢?面对记者的提问,陶勇笑着说:“可能与我个人比较喜欢挑战的性格有关,我不喜欢干一些重复的工作。而且近年来,葡萄膜炎这一专业有了很多新的突破和理念,只有好好去探索,才能为患者探索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患者将爱传递

通过科学治疗,使患者病情得以缓解,恢复视力,重建光明。这或许是很多患者,包括一些眼科医生在内所期望的目标。

但在陶勇看来,这还远远不够。“我们通过医疗行为,不仅仅只是缓解患者的病情,还要让他们的内心强大起来,在感受医者温暖的同时,还要乐于将这份爱传递下去。”

去年年底,陶勇接诊了一位来自河南农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4岁患儿,“患儿是爸爸陪着一起来看病的,家庭经济条件非常拮据,孩子懂事得让人都心疼,抽血、打针、输液从来不哭,还鼓励身边的小病友们配合治疗”。

考虑到患儿的特殊情况,科室免去了他的医疗费用。陶勇还号召同事为患儿捐款、凑压岁钱,陪着患儿一起过新年。

或许是“陶勇们”的行为感动了患儿的爸爸,“每次他带孩子来医院看病,都会主动地帮忙维持就诊秩序,并且还积极地与就诊患儿家属们分享自己的经验”。

这种诊疗模式,陶勇非常赞赏。“虽然患者和家属承受着疾病的痛苦,但他们并没有悲观消极,而是内心逐渐变得强大,能够同医生一起战胜疾病。”

医教研相辅相成

十几年的工作中,陶勇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累计门诊量超过1.5万人次,急诊量超过2000人次,各类眼科手术量超过3000例,深受患者的好评。并且他还创建了国内唯一一家可以检验葡萄膜炎的眼免疫实验室,帮助全国多家兄弟医院检测了近3000份样本。

在科研方面,陶勇的成绩也是硕果累累。目前他已发表SCI论文55篇(总影响因子145.3),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6篇。

“临床医生不能只顾看病而放弃科研。”陶勇认为,临床工作可以为科研提供思路,而科研反过来则可以提升临床诊治水平。“科研一小步,很可能就是临床的一大步。”

此外,教学工作更是锻炼了陶勇的表达能力,“教学让我在同行面前表达得更专业,在学生面前表达得更系统,在患者面前表达得更科普”。陶勇说,相比其他行业,医疗绝对属于一个慢跑的行业,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才可能有所收获。“如果你想赚大钱,千万不要步入医疗行业。尤其在当今时代,医疗行业还有一定的风险性呢!”

《中国科学报》 (2015-08-24 第4版 综合)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