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畅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15/8/14 12:40:03
选择字号:
评论:要顶级论文,更要顶级期刊

 

最近,中科院物理所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科学家分别对外宣称,独自发现了困扰物理学家近一个世纪的“幽灵粒子”——外尔费米子。对于这一物理学界的重大研究成果,国际顶级科技期刊《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普林斯顿大学科学家的论文,却拒绝了来自中科院的投稿。一时间,“到底是中科院还是普林斯顿科学家首先发现外尔费米子”之类的话题充斥舆论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在网上,不少国人民族主义爆棚,习惯性地认为这是国外学术期刊及其审稿人“歧视”中国科学家的又一典型例证。但顺着这样的思路去思考,真的是“歧视”吗?我国科学家近年在《科学》《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显著增长,似乎并不支持这一论断。平心而论,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不管是人文科学还是自然科学,只要论文是由某个人而不是机器来评定,就会存在远近亲疏之别。作为英语世界的权威科技期刊,《科学》杂志的论文审稿人也几乎都是欧美人士。在学术成果相近、投稿时间相近的情况下,他们或许真的有可能把“选票”投给自己熟悉的学者及其成果。反过来,如果《科学》杂志是中国人办的,审稿人也来自科技发达的东方,我们自己学者写的优秀论文难道还会被“枪毙”?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们真要责怪的话,就责怪自己没有足够顶级的学术期刊吧!

《科技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是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科技文献检索系统。这些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一般都被各国科技界视为核心期刊。与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被收录进这三大检索系统的科技期刊少之又少。据统计,2013年我国科技期刊达到4944种,同年被SCI收录的科技期刊仅为139种。一个更具戏剧性的对比数字是,2013年我国被SCI收录的、研究者为第一作者的论文,相较2012年增加了40%左右;而被SCI收录的期刊只增加了4种。由此看来,与快速增长的高水平论文相比,我国的期刊还有很大“成长空间”。

抛开此前存在的科技发展的差距不谈,国内学术界存在的“重国外轻国内”“重英文轻中文”的科研评价制度,正是造成科技期刊水平低下、让不少优秀论文外流的主因。一位搞科研的朋友向我谈起了他只向国外期刊投稿的原因。他说,首先,由于被SCI收录的国外期刊都是英文,他用英文写的文章就能被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看到,进而带来文章的高引用率和很强的学术荣誉感;相比而言,发表于国内期刊的中文文章,真的国际传播力就较弱。其次,国内期刊影响因子低,与其学术研究成果水平不相符。换句话说,如果投了国内期刊,会在职称评比或项目申请上吃亏。第三,国内科技期刊几乎都收取版面费,会让人感觉发表文章是购买版面的结果,而国外期刊很少收取版面费。

如果把一个国家的科研水平看作是一个木桶,那么,在我国高水平科技论文数量不断增长、科研投入不断加大的今天,我国的科技期刊就是木桶上比较短的那一块木板。近年来,相关部门已经采取措施,在我国某些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领域,重点扶持其期刊。但笔者认为,更为根本的是要不断完善和健全已经逐渐跑偏的科研评价体系。比如,可以通过一些项目,给予投向某些国内期刊的论文以更高的评价,使之缩小与国外期刊的差距,让更多的优秀研究者解除后顾之忧。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科技水平与科技期刊办刊水平之间,亦是这种互为因果的辩证关系。可以畅想,若干年后,当我们也有了与《科学》《自然》相媲美的国际学术期刊,我们的科学家还会受到这种“歧视”吗?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