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晔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6/20 9:46:33
选择字号:
载280余吨液碱的罐体货船倾覆长江

 

本报记者 张 晔

6月18日凌晨,一艘运载280余吨液碱的罐体货船,倾覆在南京长江二桥下附近的江面上,船底朝天翻扣。

事发时,船上装载着280吨浓度为32%的液碱。液碱是什么物质?一旦发生泄漏,会不会污染南京主城区及下游的饮用水?

科技日报记者带着问题专门采访了化学、环境专家,以及海事、环保等部门,期望他们为市民作出科学、权威的解释。

事故现场:沉船倒扣卡在船坞前

南京长江二桥往下游方向约百余米远的川田船厂船坞前,一艘船翻扣在江面上,船头插进船坞底下,被卡住后动弹不得。

一位工人告诉记者,他是在凌晨5点多发现这一异常现象的,当时天色已开始发亮,隐约发现船坞前卡着一个大黑壳,靠近一看是一艘翻过来的轮船底部,立即报警。

除了船底与其他同类货船基本一样外,这艘货船一侧露出来的形态是呈罐体状,与长江上常见的不加盖的开放船舱不同。现场船舶专家解释,这是专门装运需要密封运输物品的船只,类似于公路上的槽罐车,行业里称为化学品船。

海事部门一名工作人员介绍,南京市水上搜救中心接报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南京海事局海巡06216等三艘海巡艇赶往现场搜救。赶到现场的工作船只及工作人员立即对事故水域采取临时交通管制措施,部署海巡艇在事故周边水域警戒、搜寻,同时组织江苏蛟龙和南京扬子航务的2艘打捞救助船舶前往现场救助,调动南京港口2艘大马力拖轮协助。

但是由于近期长江水位上涨,流速过大,潜水员无法下水探摸。经现场综合判断,排除船体内有人员生存可能。

6月18日18时左右,海事部门已经将沉船拖移到水流较缓的地方,准备用大型的打捞船将船身翻转过来。

初步调查:装有280吨液碱

由于翻沉船只为化学品船,船上究竟运送的是什么化学物质,对环境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成了海事和环保部门排查工作的重点。

经过联系,最终确定倾覆遇险船舶为安徽籍“皖东方176”轮,总长39.30米,属小型船舶。事发前从泰州前往合肥,事发时船上装载液碱280吨。船上共有2人,分别是船主和船员,目前2人都失去联系。

18日15点多,媒体记者见到了从泰州姜堰赶来的船主弟弟袁先生。据称,该艘货船核定载重为300多吨,运载了液碱280吨左右,并未超载。

液碱,化学名称为氢氧化钠,是一种强腐蚀碱性物质。氢氧化钠一般为固体形态,纯度为100%。但是,固态氢氧化钠由于生产成本高、使用不便,因此当运输距离较近时,许多企业会采购液碱直接用于生产。

由于装载的是液体,船体如果倾斜角度过大,液体的不稳定性很容易让船体失去平衡而发生侧翻甚至倒扣。

“遇到大风大浪,或者是意外撞击,都有可能发生事故,这需要相关部门作进一步的调查才能知道出事的真正原因。” 一位船厂的船员告诉记者。

市民疑问:是否影响饮用水安全

“总的来说,氢氧化钠虽然具有腐蚀性,但并非有毒物质,对环境不会造成破坏性污染。”南京工业大学陈国松教授这样解释。

他告诉记者,氢氧化钠是一种常见的碱性化学物质,用途非常广泛,比如电解、印染、电池等都需要用到。而碱性物质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见,比如肥皂、洗衣粉、洗涤剂是碱性的,水泥、熟石灰、食用碱(碳酸钠)、小苏打(碳酸氢钠)等也是碱性物质。

“40%的液碱才称得上是高浓度,船上装载的液碱浓度为32%。但即使如此,我们仍然要小心对待,因为10%的液碱就会灼伤人体皮肤。”陈国松说。

记者从南京市环保部门了解到,6月18日上午,他们赶赴沉船点,对沉船周边水质进行监测。目前了解的情况是:这艘船上的液碱,处于密闭船舱内。根据环保部门的连续监测,沉船周围水质的pH值并无明显区别,说明密闭舱内的液碱没有明显泄漏。

虽然沉船地处南京主城区下游位置,但在微博微信的评论中,记者仍然看到许多市民对饮用水的安全不放心,因为事发现场下游4公里处,就有一个自来水厂的取水口。

“液碱虽然是液体,但是很浓稠,即使泄露也不会立即扩散”,陈国松说:“280吨32%浓度的液碱,pH值大约为14左右,稀释到自来水的安全值(pH6—9)范围,大概需要1亿吨水,而长江的日平均流量为20多亿吨,用来稀释绰绰有余。”

环保部门在打捞过程中,将全程严密监测,并在周边设置围油栏和吸油棉,为可能出现的液碱或者机油泄漏做好准备。

在沉船打捞现场指挥监测的南京环保局副局长钱锋表示,长江水流比较湍急,流速很快,沉船体量也比较小,载运液碱并不是很多,即使有少量的机油或者液碱泄漏,也完全在可控范围以内,请南京市民以及下游城市市民不用担心,城市饮用水取水口不会因此遭到污染。

(科技日报南京6月19日电)(原标题:货船翻扣长江,280吨液碱引人关注 专家:液碱是无毒物质 尚未监测到泄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