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晓 单鹏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6/11 8:58:54
选择字号:
填志愿: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

 

■本报记者 甘晓 实习生 单鹏

高考刚刚结束,眼下报志愿、选专业成为学子们最关心的大事。许多学生和家长因为既不了解专业,也没有发现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在填报志愿时感到比高考还要“压力山大”。

对此,专家和学长们呼吁,填报志愿重在通过充分了解专业,尽早发现自己的兴趣,报考自己喜欢的专业。

选专业的迷茫

陈先生是成都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家长。儿子上高三以来,他就已经开始为孩子“物色”报考专业了。“孩子想当科学家,但说不清自己的兴趣。”陈先生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我比较倾向于孩子从事环境方面的研究。”

但陈先生多方打探还是没有搞明白环境类专业大学期间学什么、科研工作中研究什么。为此,直到高考开始,他和儿子也没有作出最终决定。

事实上,陈先生遇到的问题,大部分考生和家长也都会面对。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67%的受访者报志愿时不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67.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报考专业时是“盲目的”。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指出,中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存在诸多问题。“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很多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专业,没有选到理想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里会遇到新问题。”熊丙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同时,中学生没有充分了解报考专业,缺乏长远规划,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不清晰,也导致了学生们只能在填报志愿中根据分数被动地选择学校和专业。

以兴趣为导向选专业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杨东平则向《中国科学报》记者指出,若选择不喜欢的专业,则没有快乐可言,也不会有成就感。“对考生而言,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特别重要。”他强调。

在大部分考生迷茫于选专业之时,来自湖南的陈俞嬖是个例外。小学课文《三克镭》让她笃定了当科学家的信念。“从那以后,居里夫人就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和努力的目标。”她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高中以后,陈俞嬖显示出在物理学科上的优异天赋。

来自辽宁的朱天瑶也在童年时期发现了自己在生物方面的浓厚兴趣。高一时,朱天瑶参加了生物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泡了两个多月,终于在亲手制备的培养基中成功获得了植物的愈合组织。

去年,陈俞嬖和朱天瑶在对科研的共同爱好下,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成为了这里的第一届本科生,分别学习她们喜欢的物理和生物。

“只有喜欢,才能做得好。”陈俞嬖表示,“选专业最重要的是有兴趣。”

不断挖掘兴趣

听欧阳颀院士用深奥的物理知识解答小昆虫为什么漂浮在水面上,听洪德元院士回忆发现新牡丹品种的全过程……一年的学习里,院士上课带来了科研最前沿的“真材实料”,陈俞嬖和朱天瑶真切感受到科研的乐趣。

朱天瑶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自己也在不断挖掘对生物的兴趣,找寻未来的研究方向。

在挖掘兴趣上,她们的同学游玮镝也下了不少功夫。去年,和大多数考生一样,游玮镝决定报考国科大后,也在选专业上有过犹豫,“没想那么多就报考了化学”。如今,经过两个学期的学习,他计划申请调整到数学专业。“自己似乎对数学有更浓厚的兴趣、更擅长。”游玮镝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据了解,国科大本科教育实行“三段式”的培养方式:第一阶段公共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可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材料、计算机这六个专业中进行重新选择,不设任何门槛。第二阶段专业基础课学习结束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进一步深入的专业方向,以完成第三阶段的专业学习和毕业论文。

在游玮镝和大多数“过来人”看来,高考志愿反映的是一个人的志向,选择专业首先要遵从自己的兴趣,进入大学后,挖掘兴趣的脚步也不能停止,职业生涯的规划仍然要不断修正和充实。

《中国科学报》 (2015-06-11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