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国科协年会广东省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上,钟南山院士发言。南都记者马强摄
表面看起来国内服务业基本对港澳开放了,实际上还存在很多玻璃门、弹簧门,大门开了,小门未开的现象!昨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呼研所荣誉所长钟南山在会议上直陈痛点。他还现身说法,申请澳门科研基金必须申请澳门D签证,光这个签证就努力半年才办下来。“我还算幸运,因为广东政策宽松,北京几个院士还申请不到。”
“玻璃门”:一起做科研项目申请难
在粤港合作上,钟南山尝到过不少甜头,比如12年前的非典肆虐之时,对病毒的研究是当务之急,当时正是广东与香港共同合作发现了冠状病毒才是元凶。昨日会场他再次提及了这一合作案例。
现在粤港澳三地的合作从O EM为生产方式和投资形态的前店后厂模式已经逐渐突破了旧框架,朝着研发设计到销售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渗透,形成共同研发,共同引进外资的新局面,比如深港两地联合实施深港创新圈。截至去年年底,深港双方已经资助深港合作研发项目57项,深港双方共投入资金超过3.5亿元。
除了成果,钟南山讲得更多的是合作障碍,首要的障碍就是过多强调“两制”。
现在,港澳科研人员仍然被视为“境外机构和人员”,因此政策对接和协调机制上存在突出的瓶颈。港澳科研人员在申报国家、省、市的科研项目上有严格限制。
为此,钟南山举例,香港大学科研人员申请国内的科研项目,要以其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的名义,而不能以香港大学本校的名义申请。他调研发现,港大有的教授并没有在深圳研究院工作,因此不愿意违心申请国内科研项目。
另一方面,国内的科研人员想参加港澳的科研项目也不容易,科研经费和人员出入境都受到严格的限制。如要申请澳门科研基金会基金必须要有在澳门临时工作的签证(D签证),申请手续繁琐。他说以他自己为例,光这个签证就“努力半年才办下来。我还算幸运,广东政策宽松,北京几个院士还申请不到”。
“弹簧门”:来内地做科研缴纳双份所得税
还有更尴尬的事情。钟南山介绍,香港在深圳设立教育和研究机构,其经费原本可以以驻华机构办公经费名义从香港本部转入,每次转入100万元港币。由于国家外汇管理政策的收紧,不得再以驻华机构办公经费的名义转入,同时因为它是事业单位就不能接受境外拨款。“当前只能以增加注册资金的方式短期解决研究院运行费用,这并非长久之计。”
同时,粤港两地资助的联合研究项目上,国内的研究经费只能限于国内使用,香港方面的经费也不能拿到国内来使用,连科研设备、实验用品都不能跨境使用。因此,钟南山认为,这非常不利于三地开展科研合作,使得大珠三角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即使要进口科研设备和实验用品,香港高校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要付出比别人更高的成本。因此他们被海关认定为“境外法人事业单位”,进口设备时被征收高额关税,同时也不能接受香港本部的设备捐赠,严重影响了香港开展内地科研项目的积极性。
更郁闷的是港澳科研人员来内地工作会被征收高额所得税。
目前国家对港澳科研人员视为境外人员,在参与申报国家重大科研项目时规定必须在大陆工作满183天,也就是半年。根据国家的税法,境外人员在国内停留183天后须按照内地标准征收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港澳专家教授需要同时在港澳和内地缴纳两次所得税,而且内地所交的税额相当高。
怎么破
国家科技政策应向港澳覆盖
“要转变过去忽视一国,过多强调两制的陈旧观念。”钟南山在建议中,尤其提出过于强调“两制”的观念非常陈旧。在做好一国的前提下做好两制的衔接,不应对港澳大学和科研机构视为境外机构,国家科技政策应向港澳覆盖,给予港澳科技人员国民待遇,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荣誉感和归属感。
同时,钟南山还建议国务院出台《加强内地与港澳科技合作的指导意见》,减少或者免征港澳科研设备关税和科研人员所得税,放宽科研人员、设备和实验用品的过境管理,设立技术签证,放松科研经费的外汇管制。
钟南山对于以自贸区建设为契机,创新三地科技合作的体制寄予厚望,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同时建议香港特区政府尽快成立创新科技局,提升科技规划、决策与协调能力。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