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成功与繁荣,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有着紧密的关系。
一次次的历史经验告诉世人,抓住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就可能会成为发达国家或世界强国,如英国、德国和美国等。但忽视了这两种重大机遇的国家,国际地位就有可能下降,如葡萄牙、西班牙、阿根廷等。
2011年4月,根据中国科学院领导的部署,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简称现代化中心)开展了“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研究”。研究成果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8月《光明日报》头版报道:我国面临第六次科技革命战略机遇。现代化中心所出版的《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也成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首部论著。
把脉科技革命规律
科技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现代科技发展既有渐进性变化,也有爆发性突变,前者是常规科技进步,后者则被称作“科技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一书指出,16世纪以来大致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合称五次科技革命。
书中认为,在人类文明史的层次上,“科学革命”不仅是科学范式的变化,而且是引发人类思想观念的革命性变化的科学变迁。
第一次科学革命是近代物理学的诞生,第二次科学革命是相对论和量子力学革命。科学革命存在一种“蘑菇效应”。一个重大科学突破,往往引发一丛相关的科学突破,最后形成一次改变科学范式和人类思想观念的科学革命。
在过去500年里,世界技术大致发生了三次革命。
第一次是蒸汽机和机械革命,第二次是电力和运输革命,第三次是电子和信息革命(包括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两个阶段)。
在人类文明史层次上,技术革命不仅是技术范式的变化,而且是引发人类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的技术变迁。
技术革命存在一种“绵羊效应”。一个技术领域的技术突破,可以带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或者辐射其他领域,促进它们的技术进步;形成一个又一个的新技术群,从而形成一次改变人类生活和生产方式的技术革命。
“技术革命往往伴随产业革命,它们的时间有交叉。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可以看成是一个过程的两个视角。”书中如是写道。
前五次科技革命的启示
两次科学革命、三次技术革命,可以带给人们很多思考。
首先,科技革命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性。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具有标志、结构(主体部分、扩展或带动部分)、时间跨度、主要特点和社会经济影响。
但是,在他们看来,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也有所差别。前一次革命为后一次革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且,科技革命呈现出加速的趋势。
其次,现代化中心通过研究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探索出了科技革命的演化规律。
在16~18世纪,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不紧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是分别发生的。19世纪的百年内,科学与技术的联系加强,技术革命以科学突破为基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与产业的联系进一步强化,相互关系多样化。许多新技术建立在科学突破的基础之上。新技术推动了科学发展,推动了产业进步。同时,从新科学、新技术到新产品(新产业)之间的时间跨度大大缩短。
他们认为,进入21世纪,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有可能会融合,尽管它们发生的时间会有一定的相位差(时间差)。
第三点是科技革命具有一定的可预期性。
一般而言,准确预测科技的未来是不可能的。但是,科学猜想和科技预测是一种常用方法,可以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如未来科技的方向、特点和前景等。
“既然过去五个世纪发生了五次科技革命,而且科技革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演变趋势,如它的时间跨度在缩小、科技的交叉融合等,那么可以预期,21世纪很有可能发生新的科技革命。”何传启表示。
目前,第五次科技革命(电子和信息革命)尚未结束,大约会持续到2020年左右。从时间顺序上看,新的科技革命将是第六次科技革命和第七次科技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倒计时
2011年5月,《科学时报》(现为《中国科学报》)发表了一篇名为“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机遇与对策”的专题文章。作者何传启提出了一些大胆猜想:
从人类文明进程角度看,第六次科技革命(约2020~2050年)有可能是一次“新精神生活生物学和再生革命”,将提供提高生活质量和人类可持续性、满足需要和适应宇航时代需要的最新科技。
此次科技革命将主要发生在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纳米科技的交叉结合部,将是第三次科学革命、第四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产业革命的交叉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联辉曾如此评价第六次科技革命:“第六次科技革命是以人为本,以
为先导,兼融合其它科学文明,推动人类未来的思想和行为范式的质的突变。”
何传启前瞻性地预测,随后将发生的第七次科技革命(约2050~2100年)有可能是一次新物理学和时空革命,科技革命将主要发生在物质科学、空间科技和能源科技的交叉结合部,将提供人类进入太空的科学基础和技术手段,人类文明将进入“宇航时代”。
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预测,现代化中心大致勾勒出了10个主要标志、5个主体学科、5 项关键技术和5个扩展或带动学科等。
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的论著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未来人类将获得3种新的“生存形式”,即网络人、仿生人和再生人。因此,届时人类个体将有四种“生存形式”,书中将这一概念形象地比喻为:“人有四条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内涵
第六次科技革命将带来什么变化,现代化中心的预测是:从科学角度看,它可能是一次“新生物学革命”,涉及五个学科。从技术角度看,这有可能是一次“创生和再生革命”,涉及五项技术。从产业角度看,它可能是一次“仿生和再生革命”,是一次“生物经济革命”。
第六次科技革命涉及五个学科:整合和创生生物学、思维和神经生物学、生命和再生工程、信息仿生工程和纳米仿生工程。
整合和创生生物学对生命本质进行解释。16世纪以来,生物学发展的基本轨迹是从整体到分子。今天,我们正在揭开人体的全部遗传信息。如果把这些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组装起来,能否“制造一个生命”?生物体与机器(技术)的多种组合,能否创造新的生命形式和新的物种?
思维和神经生物学可以解释人脑的工作原理。人脑是思维的载体,脑神经系统是思维的工厂,它们都是如何工作的。人脑认知和创造性思维的机理,人脑信息加工、储存、提取和再现的机理等,非常有挑战性。
生命和再生工程是生命体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对生命的操纵有违人类的现行伦理,但是,人类将逐渐具备操纵生命的能力。例如,操纵遗传物质、神经系统,实现生物与机器的组合等。
信息仿生工程进行人脑信息仿生。对人脑思维和动物信息处理进行数字化模拟和仿真,实现信息和知识的无阻碍获取、现有信息传播渠道的整合等。模拟人脑认知和思维原理,并行处理和整合各种类型的信号,逐步建立非线性推理功能(直觉),具有部分人类情感。
第五个学科是人体躯体仿生的纳米仿生工程,包括纳米仿生器官、纳米仿生设计和制造等。纳米、信息和仿生工程的结合为人类开创一个新的工作平台。
现代化中心也对支撑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五项技术作出预测。
信息转换器技术:生物信息与电子信息的整合,是实现人脑与电脑之间的直接信息交流和转换的技术,包括人脑的信息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人脑反向工程等。
人格信息包技术:人脑的电子备份与虚拟再现,是制造包含人脑的社会学和人格信息(自主意识)的信息包的信息仿生技术,包括知识工程、人工智能、虚拟人格等。
仿生技术:人体的仿生备份和躯体仿真,是仿制生物组织和行为的工程技术,包括纳米仿生、智能仿生、仿生组织和仿生器官(人造物质性的仿生组织和器官)等。
创生技术:创造新的生命形态和生命功能,是人工有目的地合成生物组织、器官、肢体和生命体的工程技术,包括合成生命、细胞和器官反向工程、生物与非生物的耦合等。
再生技术:生物体的体内和体外再生,是通过诱导或培养实现生物组织、器官和生命体的再生的工程技术,包括生物体的体外再生、生物和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体内诱导再生等。
“一般而言,这五种技术会不断升级换代,就像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更新换代一样;仿生、创生和再生技术会相互交叉融合,五大技术有可能部分交叉融合。”何传启表示。
由此,第六次科技革命也将对以下五大产业起到主要的推动作用。
首先是新一代生物技术产业将融合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创生技术和再生技术等,实现现有生物技术产业的升级换代。
其次是拟人化的信息和智能产业将展开信息转换器技术和人格信息包技术的商业应用,如意念控制和人机接口,虚拟替身(虚拟医生和教师等)等。
最后还包括对于仿人机器人(机器人医生和战士等)等仿生产业、合成器官、基因工程等创生产业和再生医学等再生产业的技术商业应用。并可能会以仿生、创生和再生技术为基础,实现人体组织和器官的产业化生产。
机遇青睐有备者
“这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进化史的一次质的飞跃”,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曾这样评价第六次科技革命。
但是,面对重大的历史发展机遇,我国是否已经准备妥当。
“抓住机遇,就可能加速复兴;错失机遇,就可能延缓复兴。”何传启言必有中地指出。
他认为,目前,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创新机会、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领先机会、第二次现代化的赶超机会,交织重叠在一起,形成一个史无前例的“超级机遇”。
他对于“超级机遇”的概念进行了分解。首先是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创新机会。
第五次科技革命和第三次产业革命的持续时间约为70年(1945~2020年),大致经历三个阶段:自动化与高技术、信息化与全球化、智能化与绿色化。
目前,处于智能化与绿色化的“第三阶段”。而这个阶段仍然存在一些“尾声机会”,德国学者称之为“工业4.0”。例如,新一代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量子通信等;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领域的应用,包括智能制造(3D打印)、智慧城市和绿色能源等。
其次,是第六次科技革命的领先机遇。第六次科技革命的发生时间大致是2020~2050年。
“现在距离它的发生还有10年左右时间,世界各国大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这是一个‘先声机遇’。”何传启说。
因此,未来10年,我国需要全面关注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五大学科、五大技术和五大产业,重点突破信息转换器、人格信息包(意识转移)、网络人、仿生人、神经控制、再生医学和人体再生等核心技术。■
现代化战略:民富国强之构想
记者 姜天海综合报道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人类文明百舸争流。自18世纪以来,现代化成为一种世界潮流。随后在19世纪,现代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追求,并成为20世纪的一个国家目标。
在21世纪,我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提出了相应的目标:在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在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在21世纪末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全面实现现代化和中国伟大复兴。
纲举目张。在中国复兴梦的有力指引下,十多年来,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简称“现代化中心”)潜心现代化研究,每年都站在世界前沿提出一批前瞻性、战略性、创新性的政策建议,为中国现代化的世纪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运河战略新四化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作为我国新时期的国家战略,此次战略既有第一次现代化的内涵,如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有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如信息化和创新驱动,属于两次现代化的协调发展。”现代化中心主任何传启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2010年,中国属于初等发达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因此在21世纪,中国现代化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从初等发达国家晋升中等发达国家,然后从中等发达国家晋升发达国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现代化报告2003》提出了一条新的可选路线——“运河战略”,希望可以藉此迎头赶上世界的先进水平。
“运河战略”拥有怎样的基本内涵?何传启给出了一个独特视角。
他指出,运河战略是以未来的(21世纪后期)世界前沿为目标,选择两次现代化协调发展的综合现代化路径,积聚两次现代化的精华,避免两次现代化的误区,两步并作一步走。
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皆是两步走:先完成第一次现代化,后开始第二次现代化。
中国将“两步并作一步走”,既可以走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现代化新路子,也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让中国可以迎头赶上未来的世界先进水平。
按照“运河战略”的原理,《中国现代化报告》先后提出了一批中国现代化的路径图:经济现代化路径图(2005)、社会现代化路径图(2006)、生态现代化路径图(2007)、文化现代化路径图(2009)、农业现代化路径图(2012)、城市现代化路径图(2014)、工业现代化路径图(2015)等。
作为“运河战略”的理论基础,综合现代化理论有十个政策要点。同时,先进生产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早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点。
现代化“四步走构想”
“运河战略”要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那么,我们现在水平有多高?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给出了一个答案。在现代化水平的世界排名中,中国处于70名左右(131个国家排名,不同指标表现不同);中国现代化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间水平,属于一个初等发达国家。
几个数字可以清晰地展示当前中国现代化的现实图景。
2010年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等)已经完成了约92%,第二次现代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等)约为发达国家的2/5,人均国民收入约为4240美元,不到世界平均值的1/2。
“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标已经达到或接近意大利水平。”报告中的结论指出。
随着中国现代化现实图景逐渐浮出水面,中国未来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规划,步子应该怎么迈,每步迈多大,这成为了现代化中心学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2011年,新一期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提出中国现代化的“四步走构想”,并明晰了21世纪中国现代化总体目标的四大分解步骤。
中国的复兴,是全面的复兴。中国的现代化,是全面的现代化。
何传启说,中国要全面实现“六个现代化”,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和人的现代化,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中国绝大多数地区也要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现代化是一项世纪工程,任重而道远。
“和平鸽战略”的全球意义
一般而言,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两个环境因素的制约,一个是自然环境,一个是国际环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认为,中国可以制定和实施“和平鸽战略”,营造一个有利于中国现代化的国际环境,扩展中华民族的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图3中,大家不难看出这只象征着和平的鸽身覆盖地区所具有的意义。
鸽身前部是亚洲国家联合会(待建),东翼是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西翼是亚欧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的升级),身体后部(南方)是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国家;联合国是鸽身的头部。
“立足亚洲,放眼全球;东西比翼,南北协作;美欧均衡,政经兼备;互利共生,协调发展;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提升亚洲文明水平。”何传启指出,这是“和平鸽战略”所具有的战略特点。
报告经过详细的研究,提出亚洲国家联合会的总部建议建在海南岛,并将海南岛建设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让人们可以在此进行自由贸易、自由旅游、自由投资、自由购物、自由留学、普及高等教育等。
这份2008年出台的报告,也在当今中国逐步铺开的发展蓝图中得到了有力的印证。
创新驱动新发展
1999年何传启主持出版了《第二次现代化》丛书。在他看来,第二次现代化的动力是创新、知识和人才,国家创新系统是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动机。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首次提出了“现代化的创新驱动模型”。随后,创新驱动模型被不断完善,并用于现代化各个领域。
在创新驱动模型中,创新是现代化的原动力。其中,知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产生新科技,技术创新和新科技相结合导致新产业,新产业导致新经济,新经济导致新社会,进而推动新现代化;从创新到现代化的各个阶段都有信息反馈,形成从创新到现代化的正反馈循环驱动。
纵观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报告》所提出的创新思路和创新思想,不难看出现代化中心的研究与中国现代化之路乃至世界现代化的契合点。现代化中心的创新,也一直驱动着中国现代化研究的不断发展。
早在2005年,报告就提出了新型工业化的六个新特点,要走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业化和信息化、高技术和适用技术、工业化和全球化、工业化和工业转移协调发展的新工业化之路。
面对城市化发展逐渐凸现出来的各种不协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6》和《中国现代化报告2013》又提出了新型城市化的10个协调发展。其中,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农村现代化、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国际化、郊区化及大中小城镇、经济现代化和地区现代化的协调发展,为我国城市化均衡快速发展提供了全面的解析。
但是,现代化如果进行过快、过急,也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随着中国快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有针对性地提出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的10条建议。其中,几条建议中所提出的“三”,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全面的视角:
发展三个生态产业:生态农业、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建立三个生态制度:生态补偿、关键岗位环境责任和关键项目环境风险评价制度;实施三项生态工程:绿色家园、绿色服务和绿色消费工程;制定三个生态战略:国家资源安全、国家能源安全和国家环境安全战略;组建三个政府机构:国家环境部、国家能源部和国家地区开发署。
2009年,报告又提出了“文化现代化路径图”和18条建议,包括实施“全民文化素质议程”、《中华文化振兴战略》和《中华文明精萃工程》,提升文化生活品质和文化竞争力等。
现代化中心提出的四大战略构想,不仅为未来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勾勒出清晰的路线,也为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七巧板增添了“中国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指示中国科学院要努力实现“四个率先”,白春礼院长提出中国科学院“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的战略定位。而于2002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正是中科院“科技智库”和“出思想”的一支生力军。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是我国第一家跨学科、综合性、专业性的现代化研究国家科研机构。它秉承“研究世界、服务中国”的科研宗旨,坚持“科学性、创新性、战略性和建设性”的创新文化,研究世界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探索中国现代化的合理路径,如今已经成为在现代化研究领域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社会影响力的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智库建设新模式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是我国现代化理论与战略研究的创新基地,是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智库的创新团队,也是中国现代化研究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中心采用“小实体大网络”的运行模式,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为它的依托单位。
十多年来,中国现代化中心取得了一系列科研与创新成果。其中,科研成果集中收录在三种系列出版物中,它们分别是:《中国现代化报告》系列18本、《第二次现代化丛书》系列10本和《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丛书》系列14本,再加之其他4本出版物,共计46部书。其中,中文著作40部,英文著作4部,俄文著作2部。
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主要学术贡献包括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其中,“现代化科学”和“第六次科技革命”涉及中国复兴的科学基础和战略机遇。
首先,为人类文明建立周期表。人类文明的要素,部分遵循进化论,从低级到高级;部分具有周期性。根据文明要素的周期性变化,可以建立人类文明的周期表。从人类诞生到21世纪末,人类文明经历4个时代16个阶段和2次现代化。
其次,为世界现代化建立坐标系。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不同步,不同国家处于现代化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水平。以现代化阶段为横轴,以现代化水平为纵轴,建立世界现代化的坐标系,可以对国家现代化进行“水平和阶段定位”。
其三,为国家现代化探索路线图。人类文明是非线性的,先后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向农业社会、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的三次转变,人类文明的路径为“之字形”。国家发展大致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第一次现代化)、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第二次现代化)的两次转变。根据国家现代化的历程和现状,可以探索和描绘国家现代化的路线图。
其四,为现代化研究开拓新学科。在世界上首次提出“现代化科学”“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综合现代化理论”,建立“现代化研究的坐标分析法”“世界现代化评价体系”,发现人类文明进程的“长江模型”、世界现代化的水平结构和转移概率等。此外,完成和出版全球首部《CMR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CMR2008:国际现代化研究》《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战略机遇》等专著。
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现代化中心的成果与创新,受到了国内科学界的一致好评,学术影响颇为深远。
来自世界的回音
2013年8月8~10日,由中科院发展规划局和国际合作局资助,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发起和主办的“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成功举行,论坛的主题为“现代化与全球变化”。
论坛得到中国、美国、英国、德国、意大利、芬兰、荷兰、韩国、俄罗斯、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格鲁吉亚14个国家学者的支持和响应,收到论文80余篇,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共计90余人,会后出版了《世界现代化报告》中文和英文版。
与会学者们认为,在现代化研究领域,该论坛是首个跨学科的国际论坛,也是中国学者首次主导的多学科交叉的国际论坛,表明中国学者正在发挥引领作用。
论坛通过的《现代化论坛宣言:首届世界现代化论坛的综合公告》,不仅是世界现代化研究60年历史上的首个“现代化宣言”(国际共识),也是世界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里程碑,为世界现代化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工作和交流平台,是我国学者为世界现代化研究做出的一个重要贡献。
而不得不提的是,《现代化科学》和《中国现代化报告》提出的科学原理和研究方法,也受到美国和欧洲同行专家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1年,由俄罗斯科学院翻译的《中国现代化报告概要》俄文版正式出版,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拉宾教授主持翻译。俄罗斯科学院将俄文版分别送达俄罗斯总统府、总理办公室、相关政府部门、有关院士及有关研究所所长,而拉宾院士也从2010年开始采用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连续对俄罗斯83个地区进行现代化评价。他发现,2010年俄罗斯64个地区处于第一次现代化,19个地区已经进入第二次现代化。■
中国复兴:一幅现代化图景
自19世纪以来,现代化就成为中国发展的主题。经过两个世纪的上下求索,前赴后继,中国复兴的现代化之路仍在不断推进。
回首过去的300年,世界上大约有20多个国家10亿人实现了现代化。而在21世纪的100年里,中国将约有14亿人要实现现代化。
中国现代化的任务超过发达国家的总和,中国现代化的挑战史无前例。
只能靠自己,只能靠创新,这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唯一途径。
如何才能为中国“量身定制”自己的现代化之路?既是中国科学家肩负的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科学挑战。
只有开展科学的现代化理论和战略研究,探索一条契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新路径,才有可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中华复兴应可期
16世纪以来,每个世纪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它们改写了人类历史。
16世纪:哥白尼学说诞生;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大国。
17世纪:牛顿力学诞生;荷兰成为世界大国,西班牙和葡萄牙地位下降。
18世纪:蒸汽机和机械发明;英国成为世界强国,印度成为殖民地。
19世纪:发电机和内燃机发明;德国成为世界强国,中国成为半殖民地。
20世纪:计算机和互联网发明;美国成为世界强国,苏联解体。
21世纪:会发生什么科技大事?会发生哪些大国兴衰?
显然,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而且与中国复兴紧密相关。
何传启在接受《科学新闻》采访时说:过去五百年世界科技发生了五次革命,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在前五次科技革命中,中国错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机遇,国际地位一路下滑;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中国表现平平且收获不多。如今,即将来临的第六次科技革命,使中国再次走到历史的十字路口。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8》早已指出,16世纪以来,在世界舞台上,每个世纪都会发生大国兴衰的重大事件。因此,21世纪必然会有大国兴衰。
“我们预测,中国有可能成为一个世界强国和发达国家。”何传启说。
目前,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来临已进入倒计时,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核心专利争夺早已悄然展开。如果能够精心谋划和超前布局,抢占科技革命的有利位置和制高点,中国就有可能乘势而上,重铸中华文明的辉煌时代。
科技杠杆“四两拨千斤”
早在公元前,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就发现了杠杆原理。
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
在现代化的过程中,科技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杠杆”作用。
一般而言,世界现代化的动力因素很多,创新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目前,许多发达国家,科技投入占GDP比例一般为2%~3%左右。尽管科技所占比例不高,但是,科技却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给科技创新一个支点,它可以推动现代化。合理完善的创新制度和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可作为科技推动现代化的一个支点。
“现代化科学”是科学大家庭的一名“新兵”。同样,给现代化科学一个支点,它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组建“国家现代化研究院”,设立“现代化研究基金”,开设“现代化理论课”……它们是科技推动现代化的支点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历史长河里,中国有过辉煌,有过辛酸。如今,在决定中国命运的21世纪里,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没有什么能够限制中国创新的动能。
中国14亿人的全面现代化,将是对人类文明的一个伟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