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琦玉 卢建民 苏运生 来源:南方日报 发布时间:2015/5/15 10:25:57
选择字号:
暨南大学一日痛失两教授 名师风范令学子景仰

 

南方日报讯 (记者/赵琦玉 通讯员/卢建民 苏运生)暨大一日之内痛失两名教授。笔者从暨南大学获悉,5月12日,著名经济学家黄德鸿去世,享年100岁;同一天,享年78岁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文初在华侨医院病逝。名师自有风范,长令学子景仰。

百岁经济学家黄德鸿:高龄还常带研究生挤公交

“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时,我愿安安静静地上路,俗例全免,不发讣告,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敬请亲友和学生们体谅。”这是黄德鸿生前留下的遗嘱。12日晚上7时左右,黄德鸿在广州去世,享年100岁,走完了自己近80年的风雨学者之路。

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一生的追求。

黄德鸿是阳江人,父亲在广州开了一家药材店,从小就在浓厚的中医氛围中长大的他最终却没有选择医学研究,而是选择了可以“报效祖国、改造社会”的学科。

在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一次梁同寅讲解曹丕的《典论论文》时说,“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大意是一个人的生命有限,荣华富贵及身而止,但学术成就是可以垂及久远的。黄德鸿内心的学术愿望被激发了,大学时代他的求学志愿表上,黄德鸿填下了“学者”。

“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黄德鸿入读了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

黄德鸿的大学时代正值抗战紧张时期,日军迫近广东,中山大学紧急疏散,黄德鸿返回家乡阳江,积极参加当地革命工作。复校后,黄德鸿回校继续攻读社会学,继续追求“学者报国”的理想,后留校任教,开启了他无悔的教育生涯。

1949年前,黄德鸿主要从事社会保险问题的教学与研究。他以黄远之、黄乙平等笔名,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后集结出版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之所以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当时中国正处抗战,社会保障在中国真正实行是非常困难的,黄德鸿认为所学的理论都是舶来品,还存在一个中国化的问题,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并没有太多用武之地。黄德鸿师从卓炯老师,后者既是著名的社会学家,又是著名的经济学家,“在他的影响下,我对经济学比较了解,所以学校很自然安排我进行工业经济的教研工作”。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暨南大学,他一手建立了产业经济学博士点。高龄的他仍坚持不懈战斗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经常带着研究生们挤公共汽车、顶着烈日暴雨跑工厂。

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文初:毕生研究学术精到

黄德鸿逝世的同一天,暨南大学痛失了另一名教授。

文学院中文系退休教授、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文史馆馆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李文初教授在广州逝世,享年78岁。1936年出生的李文初教授是湖南宁远人,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1961年毕业后免试留校就读研究生,师从著名专家游国恩教授,攻读先秦两汉文学。1965年毕业后进入暨南大学中文系任教。

李文初教授毕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范围涉及先秦两汉魏晋隋唐文学,在中国山水文化研究方面尤为精到。他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撰著、编著出版《陶渊明论略》等专著9种,此外还创作出版散文集1部。(原标题:暨大一日痛失两名教授 黄德鸿、李文初名师风范令人钦敬)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