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贾婧 来源: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2015/5/8 10:12:10
选择字号:
专家称目前没有任何机理证明草甘膦致癌

 

除草剂最近“火”了。先是北京的草莓被检测出残留乙草胺超标,引发质疑,随之而来的是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所近日宣布,“有充足证据”表明,草甘膦在实验动物中是致癌物,“有限的证据”表明,草甘膦对人类可能致癌。孟山都公司随即发表声明,此次评估不合理,其结论与此前多年的主流观点有差异,并质疑数据采集的科学性。

草甘膦为何物?其在农作物中的使用标准是如何规定的?残留状况与毒性怎样?国际癌症研究所的致癌结论如何得出?是否具备权威性?带着这些疑问,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相关农业专家。

“如果说致癌性 草甘膦弱于美酒”

草甘膦,由美国孟山都公司开发的除草剂活性成分,之前有媒体称,其喷洒后,只有根据其特性研发的转基因作物才能存活,销量全球第一。

“草甘膦毒性与耐草甘膦转基因作物无关,草甘膦毒性是指除草剂草甘膦本身毒性。”中国水稻所生物工程系首任系主任王大元院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对于判定草甘膦安全性,截至目前,全球主要有三个官方权威机构,分别为:CODEX(世界食品法典委员会)、EPA/FDA(美国环保署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和EFSA(欧洲食品安全局)。“其他国家的政府机构的标准基本上是根据3大机构的标准来制定的。”王大元表示,2000年联合国粮食组织就评审了草甘膦的安全实验数据。美国环保署对草甘膦毒性的分类为,低毒和极低毒,即每公斤体重含量超过5000毫克,可造成口服急毒。“而草甘膦在大豆上的农药最高残留限量是每公斤20毫克,也就是说一次吃25公斤转基因大豆,也不会有毒。”他说。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致癌物分类图表,可以看到,其致癌分类标准共有4级:致癌、可能致癌(其中又分2A很可能致癌和2B可能致癌两档)、无法归类、很可能不致癌。草甘膦被分类为2A类中,其中还包括氯霉素、丙烯酰胺、高温油炸食品和高温油盐等59项。在2B类中,包括了汽油、手机辐射、腌菜和咖啡等266项。“如果说致癌性,草甘膦弱于致癌类中的美酒。”王大元说。

“目前没有任何机理证明草甘膦致癌”

对于草甘膦会不会带来科学争议的问题,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生物学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韬表示,关于转基因的安全性是基于实验知识、原理和实验科学结果的。对于草甘膦的安全性,这并不是直接关乎转基因作物的。“我们对于草甘膦的安全性、实验结果没有争议,争议的是对它的看法。”姜韬表示,这次癌症研究所的结论也不是基于任何科学实验结果,由于目前没有任何机理证明草甘膦是致癌的,他们只是从预防的角度建议大家提出关注,采取预防的原则,就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部分受访专家认为,草甘膦安全性评判应尊重科学实验结果。

而此次事件中对于耐草甘膦基因作物安全性的质疑,王大元回应道:“含耐草甘膦基因作物的安全性是指转基因作物本身是否安全的问题。”

“用量大并不代表不安全”

其实,草甘膦在全球用量非常大。从王大元提供的材料中记者看到,全球转基因作物栽种总面积占作物总面积的12.5%,主要是大豆、玉米、棉花和油菜。剩余的87.5%耕地是用来种植非转基因作物的,例如水稻、小麦、燕麦、大麦、高粱、小米、各种蔬菜和水果等其它经济作物。这些非转基因作物的农田中施用的草甘膦应该比12.5%的转基因作物农田要多。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有25种非转基因作物施用草甘膦,其中黄瓜、西瓜、茄子、胡萝卜、菜花等多为幼苗期施用,用量多为每英亩0.5到1.4磅。

为什么草甘膦的发展如此迅速?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敏解释道:“其实一个重要原因是常规的除草剂药害较严重。”林敏表示,草甘膦的优点和作用机制是,第一广谱灭生,第二低毒低残留,可以很快在土壤里降解,不会污染地下水。因此它应用广泛,1980年就成为最大的农药产品,也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一个除草剂品种。

“用量大并不代表不安全。”姜韬表示,草甘膦本身水溶性非常好,甚至如果不添加一些助剂,喷到叶子上很快就损失掉,不会往里渗透。“后来孟山都就加了一些助剂,为了草甘膦渗透到植物的细胞壁里面,这些成分也便于我们清洗,所以口吃生菜的话,就直接用水洗一洗就可以了。”姜韬说。

而对于45%的欧洲人尿液中检出草甘膦的报道,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表示,应该进一步检查尿液中的剂量。“这个量的概念对于食品安全至关重要,比如说草甘膦一般在作物上的允许残留量标准是每公斤20毫克,它在你的尿液里边才几毫克甚至零点几毫克,检出没有任何意义。”他说。

截至记者发稿,事件的逐渐升级引起美国环保署的关注,7日晨有媒体称,其已经完成草甘膦安全性的审查,将在不晚于7月份发布备受期望的草甘膦初步风险评估。

(科技日报北京5月7日电)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