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惠钰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5/5 0:14:01
选择字号:
益生菌热潮难掩国标滞后尴尬

 

益生菌的确有许多“益身”功效,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免疫反应等。然而,随着市场上“菌种战”愈演愈烈,整个行业却陷入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境况。对此,出台与国际接轨的益生菌行业标准的呼声在业界日益高涨。

■记者 李惠钰

近年来,添加益生菌几乎成为一种饮食时尚,从各大超市的乳品货架上不难发现,乳酸菌、活性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等各种菌种名目常常让消费者眼花缭乱。而除了乳品,市面上以益生菌为卖点的饮料和食品也是琳琅满目。

研究发现,益生菌的确有许多“益身”功效,如调节肠道菌群、平衡免疫反应等。然而,随着市场上“菌种战”愈演愈烈,整个行业却陷入鱼龙混杂、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境况。对此,出台与国际接轨的益生菌行业标准的呼声在业界日益高涨。

掀起健康潮

益生菌可谓是风靡整个食品界的宠儿,从传统的发酵制品到饮料、糖果、婴幼儿配方产品及保健食品等,都能够寻觅到它的踪影。特别是益生菌乳制品的出现,因其口感好、营养佳,成功地让中国乳业走出了“三聚氰胺”的阴影。

那么,小小的益生菌到底是如何“益身”的?

在日前于北京召开的益生菌产业新动向发展大会上,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副教授罗学刚表示,益生菌最典型的生理学功能就是维持肠道菌群平衡,治疗肠道功能紊乱。

“益生菌在体内发酵糖类,可产生大量乙酸和乳酸,使体内环境pH值下降,从而调节和促进肠蠕动,防止致病菌的定植,维持肠道正常的生理功能。”罗学刚对记者说。

另外,益生菌摄入人体后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作用,不仅自身可以合成多种维生素,其代谢产生的酸还可以促进维生素D、钙和铁离子的吸收。而且,益生菌还能抑制肠道中腐败细菌的繁殖,减少肠道中内毒素和尿毒酶的含量,使血液中内毒素和氨含量下降,从而抑制毒素的产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罗雪云进行了补充,益生菌对治疗和预防轮状病毒腹泻以及预防抗生素治疗引起的腹泻等也具有一定功效,而且它能显著改善水解乳清配方粉引起的婴幼儿湿疹症状及缓解婴幼儿因食物过敏引起的肠炎等。

除此之外,研究发现,益生菌还具有防癌、抗肿瘤、增强免疫力、延缓机体衰老、降低胆固醇等多种功效。

可以说,众多商家将“益生菌”这种新兴的健康概念纳入开发视野不无道理。而纵观国际市场,益生菌掀起的健康潮更是汹涌。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益生菌产品市场销售额为149亿美元,2013年达到280亿美元,预计今年年底还将冲刺至320亿美元。

国标滞后的尴尬

不过,相比益生菌产业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益生菌产业从上游到下游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特别是在相关技术指标等国家行业标准上,与国际存在较大差异。

罗雪云指出,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出台的《食品中益生菌评价指南》中的定义,添加在食品中的益生菌必须具备三大条件:第一,必须摄入足够的数量;第二,必须对人或动物健康有益;第三,必须是活的微生物。

“然而,根据我国出台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申报与审评规定》,活菌及其代谢产物,甚至死菌,都被列为可以添加的益生菌菌种的成员。”在罗雪云看来,相比于国际益生菌鉴定的严格性,我国的益生菌行业标准明显落后很多。

由于国标滞后,我国益生菌产业发展迅猛的同时,市场鱼龙混杂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乳酸菌是目前最为常见的一种益生菌,有别于养乐多、味全等企业对低温乳酸菌饮料市场争夺格局的初步成形。近年来,几无门槛的常温乳酸菌饮料市场低调兴起,并出现品牌小且杂乱的局面。

“国标门槛太低是引发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赵亮曾坦言,我国现行的乳酸菌饮料行业标准23年未变,对于乳酸菌数量作出的规定仍旧为出厂时100万个/毫升,这与不低于1000万个/毫升的国际标准相差悬殊。

除了各种指标与国际不接轨,罗雪云指出,我国益生菌产业还存在尚无生产规范和产品标准、尚无明确的产品标识要求、安全性和功能性评价程序不够完善、检验方法存在缺陷等各种问题。

为此,业内人士呼吁,建立健全配套的、与国际接轨的益生菌行业的国家标准已迫在眉睫。

期待步入正轨

罗雪云称,目前,我国已经开始立项制定食品用微生物菌种的通用标准以及良好生产规范等新国标。

不过,要想推动益生菌行业逐步进入规范化发展,罗雪云还建议,国家除了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微生物菌种及益生菌的法规管理,还应该完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明确规定标识要求,并改进现有的检测方法,建立在菌种水平上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等。

“另外,国家对于益生菌产品功能的声称也必须持严格和谨慎的态度。”罗雪云表示,具有保健功能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需进行必要的动物/人体试食实验;申报增强免疫力、调节肠道菌群、通便和促进消化功能以外的保健食品,需提供足够的科学依据;而对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的《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及《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等以外的菌种或新菌种,使用前还必须要通过新食品原料的安全性审查和审批。

需要指出的是,在益生菌研究方面,虽然国内已经深入到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层次,不过也有专家表示,我国还应该在益生菌的作用机理及人体验证、肠道菌群检测方法等方面加大研究力度。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