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岗位上招聘越来越多的博士,可能导致去行政化改革越来越困难。他们容易滋生出一种心理,认为自己可以对学校工作大包大揽,并不把教学岗位的教师放在眼里。
●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在岗培养提高员工的学历层次,而没有必要给应聘者提如此高的学历要求,更何况所谓的高学历还往往与实际工作并不对口。
■本报记者 温才妃
高校毕业生就业,素有“金三银四”之称。处于“金字塔顶端”的人群——博士生,本该是就业旺季中科研机构、高校、国企等重要岗位的“必争人才”。
然而,就在近日,一条四川大学保卫处的招聘信息,却颠覆了网友们以往的印象——川大保卫处欲招2名管理岗位的工作人员,其学历要求为博士学位(公安、消防专业硕士及以上)。
保卫处招博士,一时间,引起网友调侃无数。“博士能打得过我吗?”“专家去哪儿了?在看门呢。”……当“金字塔顶”的博士成为保安,人们心中升起疑团在所难免。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博士保安?类似的行为是否是一种人才浪费呢?
“人才浪费”:是耶,非耶?
看到这则招聘信息,陕西省某“985工程”高校保卫处工作人员王晶觉得“并不可笑”。“人们普遍认为保卫处的工作是看门、巡逻、站岗,但现在的保卫处根本不是这样。配合公安部门的刑事案件侦破、校园的布防选点位、老校区的消防设施维修改造,都需要专业人才参与。”
面对公众的质疑,四川大学保卫处处长袁斌给出的解释是,“我们为大学新生上安全教育课,日常工作中操控智能化的安保系统,还承接了‘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构建校园治安防控体系’的科研课题,因此对应聘人员提出了博士学位的要求”。
尽管如袁斌所说,清华大学、乐山师范学院等高校保卫处也有博士学历的工作人员,但对于保卫处是否需要博士,王晶认为,“要看具体的岗位,本科毕业生可以胜任保卫处行政秘书等工作,专业技术岗位最好由公安系统院校侦查、计算机等专业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担任,部分特殊岗位可能需要用到博士,但总体上还是应以本科、研究生学历为主”。
而在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别敦荣看来,我国高校的保卫处并没有先进到需要博士加入的地步,高校保卫处承担的治安、维稳任务尚不如基层派出所,后者在用人上还没有博士要求,前者又何来先行一步?
如果说是向国际看齐,也是不恰当的。别敦荣表示,国外大学保卫处与地方警察部门往往是一体的,而我国高校保卫处只是校内的治安部门,不具备破案、惩治犯罪的能力,因此并不需要使用太过高科技的破案工具,随意使用还会触犯法律。
“保卫处不是派出所、刑警队,即便需要进人,也不一定需要博士,可能更需要公安、消防类的专业人员。”别敦荣说。
唯文凭论背后的“双向吸引”
“超标准使用人才”,这是大多数人对该事件的第一感受。
据教育部网站显示,2011年至2013年,我国每年的博士毕业生人数为5万多人。除了高校、科研院所对博士有大量需求,公务员岗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吸纳博士人才。可以说,博士仍是诸多行业必争的特殊人才。
此番川大保卫处招博士,虽然其解释是业务需要,但是高校边远岗位使用博士的真实原因仍让人心生疑窦。
在很多人看来,川大此举有“面子工程”之嫌,但由于高校保卫处招博士现象尚不普遍,没有攀比的必要性,这个理由并不能站得住脚。
记者查阅了《教育部直属高校2013年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发现四川大学2013年博士学历的工作人员为2259人,仅占当年专职教师总人数的52%。“从这个统计数字来看,解决专职教师学历问题可能比保卫处招聘博士学历安保人员更为紧迫。”别敦荣说。
对于该事件,南开大学
学院副教授高山有着不同的解读。他认为,保卫处招博士貌似人才浪费、资源浪费,但实际上,保护的是没有人情关系的博士进入高校。“如果不设门槛或门槛过低,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领导的亲戚被招进来。一旦门槛抬高,找领导开后门的人也会少,反而成为远离腐败的一种做法。”
恰恰也是基于腐败的原因,此次招聘是否是打着公开招聘的旗号,进行“萝卜招聘”,进来之后过渡几年再转其他岗位,也成为网友质疑的一方面。
而对于一些还在就业“门口”张望的博士生来说,一些人从读博的那天起,就在考虑一个问题——毕业是去高校做行政,还是教学。“大家读博的动机不一,有些人是为了学术追求,有些人是为了解决户口、改变身份……事实上,年薪十万、一年有两个长假的行政岗位,足以吸引一些没有学术进取心的博士。”北京某“985高校”博士生朱小林说。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校教师给记者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知名高校毕业的博士毕业生纠结于两个工作选择——是回家乡高校做一名教学岗教师,还是留在北京高校做一名非教学岗位的实验员。“我们当然建议他选择前者,博士就应该在教学科研岗位上发挥作用,但为了留在北京发展,最后他还是选择后者,这不可不谓是一种人才浪费。”
高校想在行政岗位上提高人才层次,部分博士想脱离做科研的辛苦,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博士”理所当然成为进入高校的标签。然而,这又会带来哪些问题呢?
行政岗位博士学历渐多的隐患
“如果高校都招博士,必然会出现‘生态’问题。一个最直接的现象就是,没有人去做实事、做小事。”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
别敦荣对此表示理解,因为高校行政部门主要还是负责事务性工作,多数行政部门工作的复杂性并不需要任职者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业素质。
他指出,行政岗位上招聘越来越多的博士,还可能导致去行政化改革越来越困难。“他们容易与教学岗位上的博士学历教师作比较,从而滋生出一种心理,认为自己可以对学校工作大包大揽,并不把教学岗位的教师放在眼里,使得高校过度行政化问题难以解决。”
记者了解到,即便是高等教育发达的欧美国家,高校行政岗位的博士化程度也不是很高。除了少量临床博士、专业博士,博士注定要从事学术研究,献身科学。
但在我国,博士考公务员,从事行政岗位反而成为“香饽饽”。对此,别敦荣认为,这是因为行政岗位能够决定资源分配,可以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久而久之使得博士们忘记了自己应该承担的学术使命。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高校行政岗位不需要博士。前几年,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将辅导员的招聘标准提高到了博士。当下,也引起了人们对辅导员博士“是浪费人才还是培养精英”的质疑。
对于博士当辅导员,程方平认为,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学科背景的博士担任辅导员并不一定意味着人才浪费,他们所做的工作带有研究性质,且辅导本科生也需要更高学历层次的人才。
那么,除了传统的教学岗位,高校里究竟哪些岗位适合招聘博士?
在别敦荣看来,如教务部门、科研部门、研究生管理部门、国际交流部门,甚至是人事部门的一些岗位,都有用博士的需求。一个岗位需要招博士,至少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工作的复杂度是否与博士的专业学养相匹配;第二,部门领导是否具备领导、指导和安排博士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如何破解超标准用人
当原本预备的学术人才不去解决学术问题,而是去从事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事实上亵渎的是头顶的博士帽”;高校默许边缘行政岗位滥用高学历人才,“事实上无视的是学术人才的价值”。
“高校在人才使用上的标准,考量的是一个单位用人是否出自公心。同样是引进人才,民办高校不会随意乱花自己的钱,公立院校却花着公家的指标不心疼,这显然是有问题的。”程方平说。
他告诉记者,出现超标准用人的情况之时,最先应该问责的是高校领导。然而,由于我国长期没有形成师生、社会对领导问责的氛围,大学章程虽然拟定但没有人照章办事,而应该起领导作用的党委更应该出面过问这类重要的事情。“真正出以公心、负责任的校领导不会允许这类比较玩笑的事存在,而高校完全可以通过在岗培养提高员工的学历层次,而没有必要给应聘者提如此高的学历要求,更何况所谓的高学历还往往与实际工作并不对口。”
如何去阻止边缘行政岗位过度使用博士,在别敦荣看来,只在体制内作改变,这依然是一个无解的问题——行政岗位有资源支配他人,就能吸引到博士就业;很多人读博并不是出于对知识的热爱,只是为了更换一个工作,因为无心献身科学而更愿意从事行政。
他补充说,可以稍加改变的是,加强博士生读博的动机教育,使他们树立献身科学的信念、理想;同时,高校要在去行政化上不断改革,在分配上更多地倾向教学、科研岗位,引导全体教职人员、行政人员更加尊重科学,更重视教学、科研。“这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并不容易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