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晨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29 9:02:35
选择字号:
为“神兽”提供营养配餐

 

蓝狐

 


 

水貂 图片来源:必应图片

■本报记者 李晨

水貂、蓝狐等在中国传统故事中是充满无比神秘色彩的“神兽”。一直到60多年前,他们才漂洋过海安家落户在中国的东北。

这些毛皮动物就是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特种动物营养与饲养团队潜心研究的对象。近日,记者采访了这支为“神兽”提供营养配餐的团队。

在团队首席科学家李光玉研究员的带领下,他们在貂、狐、貉等毛皮动物的驯养、营养需要量、营养对产品的调控及不同动物对我国饲料条件下的营养物质利用率评价,以及草食类特种动物瘤胃微生物特异性研究等领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新成果推动小产业走向国际市场

近年来,我国特种毛皮动物养殖行业存在饲养标准缺乏、营养物质利用率低下、新饲料资源开发不足、动物福利研究欠缺、特种动物特异性特点研究不足等问题。这引起了李光玉的关注。他带领团队成员跟踪记录毛皮动物各个生理时期的习性特点,创新了不同阶段的管理技术要点,开展了一系列营养需要量及饲料评价与科学配制等方面的研究。

经过多年探索,他们积累了大量研究基础,发现并提出了解决行业内瓶颈问题的可行性方案。

团队2009年承担了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经过5年系统的研究,制定了水貂、蓝狐及银狐不同生理时期的营养素推荐量,填补了我国特种养殖业的技术空白,其科研成果分别获得2013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201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项、2014年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推动了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健康迅猛发展。

记者了解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精细化饲养管理水平,提高了产仔成活率13.6%,为毛皮动物养殖行业占据国际市场作出了卓越贡献。

新技术进入传统科研领域

随着科研产业的进步,团队成员越来越意识到,传统营养理论知识指导了生产实践,产生了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带动产业升级,增加产品附加值,需要解决产业根本性技术壁垒,仅仅靠传统营养学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产业对科技的需求。

团队成员在李光玉带领下,紧跟科研发展前沿,将组织细胞学、宏基因组学、微生态学引入毛皮动物研究领域。

他们在毛皮动物特异性微生物研究方面,分离筛选到独特的貂源乳酸菌,在提高毛皮动物免疫机能、促进代谢吸收、降低胆固醇水平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该成果已获得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这使水貂绿色添加剂研究研制迈上了新台阶。

此外,该团队科研人员在鹿类动物瘤胃微生物多样性分类及性能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已初步查明梅花鹿、矮鹿瘤胃内不同微生物种类,揭示其特异性,并与奶牛、绵羊瘤胃微生物区系及差异进行了对比研究。其研究结果在多个高影响因子的国际期刊上发表,对于提高草食类特种动物产业,挖掘新的微生物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他们的研究在特种动物消化道微生物多样性、水貂毛囊发育、蓝狐脂肪代谢领域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为特种养殖户提供公益服务

近5年来,李光玉带领团队为全国多个特种动物饲养企业及养殖户提供社会化公益服务,累计检测各类饲料样本达20000多份;根据营养需求和季节变化适时调整饲料营养配比,为养殖户节约饲料成本达亿元。

他们在广大养殖户心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和口碑,被毛皮动物养殖户亲切地称为“左家特研人”。

2010年,吉林省白山市一名养殖户饲养的一千多只种貂到了产仔季节却迟迟不产仔,如不及时调整挽回局面,当年度损失将达100多万元。他找到特产所,李光玉放下手中的工作,带领小组奔赴300公里以外的白山。排查各个环节后发现,饲料原料玉米存在发霉现象,并且在繁殖期添加了含激素过高的“蛋包”等原料,引起水貂流产。场区及时更换了原料,调整了饲料配方,当年度挽回经济损失几十万元。

为了避免再一次由于缺乏养殖常识造成经济损失,团队人员赶回研究所连夜加班将养殖各个时期各个环节可能会遇到的误区整理成册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了全国十余场次的知识讲座,免费发放养殖知识手册2000余份,培训养殖户3000多人次。

从组建团队最初的铿锵三人行,到引领特种养殖的专业智囊团,从名不见经传,到涵盖特种动物营养领域,他们用10年时间,华丽地转身,跻身于特种动物营养领域的前沿。

《中国科学报》 (2015-04-29 第6版 科研)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