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丽妃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4/21 22:38:21
选择字号:
唤醒“沉睡”的微生物宝藏

 

目前,我国在专利微生物资源数量和微生物专利数量上均居世界第二。但它们“不像毕加索的画作,放在那里会越来越值钱。如果不去开发,最后损失会非常大”。

在中科院微生物所的一间储藏室中,周宇光拉开靠墙一排储藏柜中的一个抽屉:里面放着上百个白色小盒子,盒内是成捆的密封安瓿管。它们直径在5毫米左右,里面装着注有序列号的标签纸。

其实,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正躺在密封管里“睡大觉”,有些甚至已经睡了半个多世纪。

“通过真空冻干技术使它们的生命体含水量低于3%,就能让其长时间处于休眠状态。”近日,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主任、微生物所菌种保藏中心主任周宇光向《中国科学报》记者介绍说。

1985年4月1日,在中国专利法正式实施的同一天,微生物也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成为唯一一种通过专利保藏形式得到保护的生命体。

30年来,我国专利微生物保藏量从数量到范畴都经历了巨大的跨越。但在专家们看来,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共享以及资源利用等问题依然不容忽视。

从零起步到世界第二

有人曾这样形容:“掌握了一个生物保藏库,就相当于掌握了一大批工厂。”微生物资源在国家战略储备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周宇光介绍说,只要微生物经受得住从30℃~-190℃的剧烈转变,原则上就能在低温环境中永远生存下去。

目前,CGMCC各类专利微生物保藏数量已超过1万株,在全球排名第三。而如果它与我国另一个专利微生物保藏中心——武汉大学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CCTCC)的数据相加,总量已超过1.5万株。这意味着,在全球78个《布达佩斯条约》签约国中,我国已成为继美国之后的微生物保藏量第二大国。

“我国专利微生物保藏从零起步到取得现有成就的背后,是中科院微生物所和武汉大学的微生物保藏中心多年来在默默无闻地支撑着生物领域的创新工作。”4月3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副司长董琤在纪念中国专利法颁布实施暨专利生物材料保藏实施30周年活动上说。

不只如此。2011年,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落户中国,同样体现了我国在微生物研究领域的竞争实力。目前,我国在专利微生物资源数量和微生物专利数量两方面均居世界第二。

“预计未来2~3年,我国微生物专利数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世界微生物数据中心主任马俊才预计。

发放量才是含金量

相关数据显示,2001~2013年的12年间,我国专利生物材料发放量为387株,而全球总发放量为21543株。“如果以发放率衡量,中国专利生物材料的发放率是2.65%,与世界平均值24.75%存在一个数量级的差别。”CCTCC主任、武汉大学教授郑从义对此深有体会,“发放量就是含金量,正是这些问题导致我们的研究始终做不大。”

对此,中科院院士赵国屏提出了16字建议:安全保存,信息共享,尊重产权,有效利用。“首先应保护知识产权,否则就会扼杀创新;同时在尊重产权的前提下,应该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他说。

在提高微生物菌种发放量方面,专家建议,应适当调整我国专利微生物保藏与发放的相关实施细则。对此,董琤表示,目前正在紧锣密鼓修改中的《专利法》,其中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突出专利的实施与应用,提高发放与转移。

国际上也有成规可鉴。“比如,欧洲在专利申请被拒绝或失效后,就会开放对专利微生物的发放权限。这样既保护了专利权人的利益,也保证了微生物的推广。”马俊才举例说。

他同时建议针对国内专利微生物资源建立数据库,同时对国际相关实施细则进行系统调研,为完善我国专利微生物制度提供参考。

主动开发是最好的保护

很快,CGMCC和CCTCC保藏的微生物将满30年,这将为我国专利微生物的发放提供新的机遇。

“在遗传资源保护方面,我们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就是积极主动开发是最好的保护。”赵国屏说,“大家总说中国的遗传多样性非常丰富,但它们不像毕加索的画作,放在那里会越来越值钱。反而,如果不去开发,最后的损失是非常大的。”

以冬虫夏草为例,他表示:“国内研究微生物的人要好好反思,中国人总说冬虫夏草是中医的宝,但是一直没有说出里面什么成分有效,让它真正变成药。”反之,日本人在其中检测到有用成分,而且经过改造制成了药。“这难道可以说是日本人偷了我们的资源吗?”赵国屏说,“是开源还是保护,这对我们是很大的考验。”

根据我国《拥有专利程序的生物材料保藏方法》相关规定,30年保藏期满后,一年内专利权人没有对其进行处理,就可以实行专利生物材料的共享。“从2017年开始,可能我们会陆续把专利权人没有处置的生物材料进行发布,供大家使用。”周宇光说。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