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珊 黄辛 孙国根 来源:中国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5/4/16 8:41:04
选择字号:
抗生素“被摄入”伤了祖国花朵
检测显示平均两名儿童中就有1人体内含有抗生素

 

一项在江浙沪进行的检测显示,平均两名儿童中就有1人体内含有抗生素,而且有的抗生素显然是养殖业专用。这说明抗生素滥用不仅是临床治疗的问题,环境与食品也是儿童体内抗生素的重要来源。专家担忧——

■本报记者 王珊 黄辛 通讯员 孙国根

平均两名儿童中就有1人体内含有抗生素。

在得知这一检测结果的一瞬间,即使有一定心理准备,姜庆五还是有点震惊。

姜庆五是公共卫生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预防医学研究所所长。从去年开始,他和团队就开始探寻我国儿童从环境中摄入抗生素的情况。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在上海、江苏和浙江连续搜集了1000多名8~11岁的学龄儿童的晨尿样本。检测发现,孩子们的尿样中出现一种以上抗生素的频率为58.3%。

他们分析了尿样中5类共18种抗生素含量后判断,在我国不少地区,儿童体内很可能普遍存在低剂量抗生素,而这种低剂量抗生素的存在主要源于环境和食品的影响。

或来源于环境和食品

之所以选择儿童作为样本,课题组王和兴博士说,儿童生病的几率比成人高,来自临床的抗生素摄入应该也比成人多;而且儿童身体代谢的速度很快,儿童被动摄入水和食物中残留的抗生素的几率也比成人大。

课题组发现,18种抗生素在尿样中均有检出,检出频率在0.4%~19.6%之间,在一份尿样中,课题组最多同时能检测出4类6种抗生素,尿中抗生素总浓度之和在每毫升0.1~20纳克之间的尿样占47.8%。

“如果是因为生病正常服用抗生素,一般来说尿样中浓度应该比较高,比如说在每毫升1000纳克之上。”王和兴说,他们因此推测这部分儿童体内的抗生素可能主要受到环境和食品的影响。

在此次实验设计中,课题组没有对样本进行相应的流行病学调查,即没有调查被试儿童有没有在服用抗生素类药物,因此对抗生素来源的推测只能基于实验设计时的假设。

不过,另外一个发现却从侧面证实了他们的想法,在儿童的尿液中,他们检测出了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抗生素。由于副作用大,这些抗生素在临床上早已不推荐在儿童中使用,不过它们目前仍经常用于养殖业中,在水环境或食品中也经常被发现。

最初,姜庆五等人计划收集儿童的血液进行检测,后来由于考虑到伦理问题以及孩子父母的接受程度,他们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相对于血液检测来讲,尿液检测的敏感度更低。“这也就增加了结论的保守程度。研究结论显示,我国儿童背负着沉重的抗生素负担。”姜庆五说。

被低估的真实情况

从临床上来说,低剂量的抗生素是不能够做治疗来用的。中科院上海有机所生命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文告诉记者,长期摄入低剂量抗生素,会有一定风险,因为低剂量抗生素一方面不足以杀死细菌,同时又可以诱导细菌产生抗性。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教授周颖也告诉记者,这项研究表明:“我国抗生素滥用不仅是临床治疗的问题,环境与食品也是儿童抗生素的重要来源。”

尽管课题组判断抗生素有可能来自于环境与食品,但其具体的来源是什么?这引发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对于孩子来说,接触最多的其实是水和食物。”姜庆五说。

“高密度养殖的发展促使养殖业主在饲料中大量使用抗生素及其他预防药物,动物的粪便会污染土壤和水,生产出来的加工产品等可能就会有抗生素的存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与健康首席研究员张金良说,抗生素同样反映出生产链上的连锁关系。

此外,实验结果还可能低估了真实的情况。王和兴说,实验设计针对的是在环境中经常发现的或在人类医学和兽医学中频繁使用的18种抗生素,而近年的研究显示,在我国水环境和食品中,已经发现的抗生素有近70种,不少抗生素不在实验检测范围之内。“我们得出的还是比较保守的结果,检测的范围与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姜庆五说。

低剂量抗生素摄入藏风险

4月13日,湖北省细菌耐药监测中心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湖北省超级细菌CRE检出率达14%左右。而2011年前,其检出率低于1%,5年间增长了13倍。

超级细菌,是指对多数抗生素耐药的细菌,能让抗生素失效造成严重感染,而超级细菌CRE则被医学界称为“噩梦”。

对此,周颖说,我国儿童体内抗生素的广泛存在状态可能加重细菌耐药,从而威胁重要的临床治疗,也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与人群健康造成潜在危害。

“对儿童健康的影响还不太明确。”刘文说,这或许可以成为未来对抗生素研究的一个方向,目前要进一步明确抗生素的具体来源,还要继续关注低剂量抗生素在人体内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还是长期性的。“如果是长期的存在,就要进行进一步的比照,与相对干净的样本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对人体产生哪些具体影响。”

姜庆五也表示,低剂量抗生素对成人的健康影响有限,但需要关注其长期摄入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周颖则表示,抗生素使用可能与炎症性肠道疾病、儿童哮喘、肥胖和肿瘤形成等具有相关性,今后应进一步探寻它们之间的关系。

《中国科学报》 (2015-04-16 第1版 要闻)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糖刹车”基因破除番茄产量与品质悖论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