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4日,按照“科教融合”体制建成的二级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成立大会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隆重举行。
该学院的成立,不仅推动国科大物理学科的教学、科研工作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更标志着国科大在建设面向国际的、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型大学道路上,又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为了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科学学院的科教融合历程,近日,记者专访了国科大副校长、国科大物理科学学院院长高鸿钧院士。
科教融合,必由之路
高鸿钧院士首先向记者介绍了物理科学学院成立的背景和经过。2012年6月,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提出了“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协同创新、服务国家”的十六字方针,作为国科大全新的办学方针。2014年4月,中科院副院长丁仲礼院士兼任国科大校长时,再次强调:“国科大必须走‘科教融合’之路!” 同年夏天,丁仲礼召集相关研究所所长,举行了科教融合卓越中心承办基础学院建设研讨会。在中科院的统一指导下,“科教融合”的物理科学学院建设有条不紊地进行,终于在今年年初,正式成立。
那么,科教融合理念之下的物理科学学院,同原来的物理学院有什么不同呢?高鸿钧解释道:“新的物理科学学院与原物理学院之间,是承继和发展的关系。在原物理学院的基础上,一方面,科教融合的物理科学学院教学平台融合了各研究院所中适于授课的杰出科研人员;另一方面,也将校本部的教师融入了研究所的科研平台。”新的物理科学学院由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承办,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力学研究所、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半导体研究所、理化技术研究所等协办,下设物理学、近代物理、力学和工程热物理4个系。可谓体系完整、实力强大。
高鸿钧认为,这种科教融合的办学理念既是创新的,也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他说:“作为中科院领导下的国科大,要把教育办出特色,办出国际前沿水平,自然会想到聚拢中科院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各个研究所有着强大的科研平台和杰出的科研队伍,这正是国科大最可倚仗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科教融合是国科大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校本部的平台和研究所的平台融合在一起,融合后的平台更高、更大、更强,也更符合学科交叉的客观需要。” 在这点上,高鸿钧颇有底气。
全新气象,三赢局面
科教融合后的物理科学学院会给人们带来哪些新气象呢?高鸿钧表示,科教融合后的物理科学学院将为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开创出一个“三赢”的局面。
高鸿钧说:“实事求是地讲,科教融合之前,国科大校本部的科研条件、科研高度和体量都是很有限的。现在,校本部的教师可以融入到研究所中去,与研究所里的研究人员共同申请科研课题、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对校本部教师而言,这对他们的科研条件和科研水平的提升都有极大的帮助。而对研究所的科学家而言,这样的一批新生力量加入他们的科研团队,也是一股强大的助力。”
同时,高鸿钧指出,科教融合带来的最大优势还是体现在国科大的教育上。他说:“国科大招收本科生,带来了高质量的生源。让这批优秀的本科生,在科教融合的平台上,接受最好的教育,和杰出科学家一起做科研,这样的机会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对于研究生教育,高鸿钧认为之前或多或少存在的教育与科研衔接不顺的问题将通过科教融合得到解决:“过去,我们的教育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导师和进行理论授课的老师不是同一拨人,这就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割裂。科教融合之后,学生的授课老师和所属导师实现了身份的合一,研究生们也有机会聆听知名科学家的课程,在高水平科学家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这对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科研理念有着重大意义。科教融合体现了我们国科大实实在在教书育人的决心。”
国科大的课程设置也颇具亮点。据高鸿钧介绍,物理科学学院的实验课数量仅为普通高校的一半。“我们的定位是精英式培养,因此我们剔除掉了一些已经过时的内容,而保留了前沿的、更有价值的知识和技术。”课时的压缩,为的是让杰出学者们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去讲解各自领域中深层次的内容;也为了让学生们有更充裕的时间,读文献、听讲座、做讨论,把精力投入到个性化的学习中,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探索自己的方向,挖掘自己的潜力。
直面质疑,充满自信
勇于创新总会遭逢质疑:“科学家科研做得好,就能讲好课吗?”对此,高鸿钧表示:“不用担心!我们请来上课的,都是表达能力强、逻辑性强的科学家。‘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来’的人,我们不会请他上讲台。”高鸿钧说,“我们国科大并不缺乏有教学经验的杰出科学家,其中一些老师甚至有在世界顶级高校执教的经历。即便一些科学家此前没有讲过课,他们良好的表达能力,再加上过硬的科研素养,都是课程质量的保障。科学家讲课不是照本宣科,更不会脱离实际。当学生们走入实验室时,就会发现,老师们讲的内容可以很好地用在自己的科研实践中。”
高鸿钧多次强调,科学家授课不是噱头,而是国科大办学所必需的。“既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科技领军人才,我们就必须让学生了解一个学科的发展历程,紧随这个学科的前沿方向,同时对科研工作有切实具体的认识。这就要求国科大的授课老师不能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引领前沿的知识创造者。只有让杰出的科学家走上讲台,才能培养出有独立科学精神、良好创新意识的新一代科研人才”。
还有人担心,让杰出科学家去给学生上课,会不会影响他们自身的科研工作呢?这对我国的学术研究而言,会不会也是一种损失呢?对此,高鸿钧认为不必过虑。他说:“首先,我们请来授课的,大多是一些资深科学家。他们各自带领的科研团队都已成熟,都有可靠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科学责任在于出思想,而非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琐碎的具体工作上。此外,这些科学家对教育事业有兴趣,有热情,他们是发自内心地想做这件事情,有很高的积极性。退一步讲,即便在科研上会牺牲一点点,但我们的人才培养会收获一大块!因此我认为,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大局而言,我们的收益都远远大于损失。”
其实,国科大一直有科学家授课的传统,也从不乏热心教育的科研大家。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李家春院士多年来一直坚持上课;中科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工程热物理教研室副主任聂超群有11年的教学经验,他所讲授的“高等工程热力学”,是从国科大1700多门课程中评选出来的52门“精品课程”之一。“这些‘科学家老师’,有着国际领先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也有着明显的过人之处!”高鸿钧充满自信地说。
整个采访中,高鸿钧的语气始终坚定乐观。看得出,他对于物理科学学院这一场科教融合的大手笔,信心满满。谈到物理科学学院的未来,高鸿钧深情展望:“愿科教融合的物理科学学院在不久的将来跻身国际顶尖物理学院,办出国际前沿水平,越来越好!”
采访手记
期 待
如果说教育重在传承,科研重在创造,那么“科教融合”的真谛或许在于,在传承知识与思想的同时,也传递那一星创造的火种。正如耕作过的人最了解稻米的香甜,探索过的人才能懂得发现的欢欣,迷惘过的人最能体会彻悟的狂喜,创造过的人才能掂得出成果的重量。杰出科学家能够传授给学子的,正是知识创造者独有的思维、情感和体验。名师与高徒的交锋,究竟会擦出怎样的火花,碰撞出怎样的创意,这就是“科教融合”实践,最值得我们期待的地方。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