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汉斌 栗弘儒 马明霞 来源:科学网 www.sciencenet.cn 发布时间:2015/3/26 11:30:13
选择字号: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朝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迈进

 

 
3月17日下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的“传媒春茗”会。图为该校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扬生介绍办学情况
 
科学网讯(记者朱汉斌  通讯员栗弘儒、马明霞 摄影报道)“在办学质量与香港中文大学保持一致的基础上,学校将服务于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在3月17日该校举行的“传媒春茗”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徐扬生透露,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已在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领域发力,与深圳市政府和产业界共建国家工程中心,并以此为示范,未来将在多个领域,发挥自身的科研实力与国际影响力,朝着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
 
高质量生赢得国际声誉
 
“从最初的我们主动寻求国外大学交流,到如今他们主动来找我们,这个变化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学生质量太好了。”徐扬生在各种场合对自己的学生赞不绝口。
 
2014年3月21日,教育部同意正式设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同年9月,首批300多名新生就读刚刚落成的这所高校。
 
一年来,港中大(深圳)先后邀请包括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来校办学术讲座,学生们的流利的表达和国际化视野,给科学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在全球招聘教授,收到了几百份几乎囊括所有全球知名大学教授的工作申请,能够在短短一年里,引起这么大的关注,一方面是我们由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是我们师生齐心协力,尤其是学生给大家留下很好印象,学生的贡献很大。”徐扬生强调。
 
记者了解到,由于港中大(深圳)实施的全英语原本教学,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很高,2014级新生平均英语成绩为134分(满分150分),远远高于最初设定的120分的“门槛”。
 
但即便如此,入学初期仍有很多学生不适应全英语教学,为此,学校开展了“英语俱乐部”活动,组织了20多个英语学习小组,结果在圣诞节前的仅三个月的时间里,300多位新生的英语表达与沟通能力就已全部达到要求,完全适应了在国际化的大学开展学习与学术交流的节奏。
 
“学生第一,教授第二、校长第三。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具有中华文化传统和国际视野的学生”,徐扬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
 
国际化进程顺利推进
 
“成立一年来,学校在招生、国际化、学科布局、科研等各领域都有所进展高奏凯歌。”徐扬生介绍,学校已与众多国际精英院校逐步建立合作关系,合作伙伴将覆盖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
 
目前已经签署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及丹麦哥本哈根商学院的联合培养项目”,将把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先后送往丹麦及加拿大体验美、欧、亚三洲不同的学习环境、感受跨文化交流、培养国际化思维。
 
此外,德国法伦达尔WHU管理学院、哥德堡大学、荷兰鹿特丹伊拉斯谟大学,以及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也已经与港中大(深圳)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130多位大一学生将于今年夏季出国交流,出国学习人数占大一学生的40%以上”,徐扬生透露。
 
“走出去”的同时,“引进来”也是“门庭若市”。过去的一年里,港中大(深圳)接待了来自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苏萨克斯大学等几十间海外院校和机构代表的来访。
 
“国际交换与交流项目旨在为本地学生在国外以及国际学生在港中大(深圳)进行学习、科研、文化体验实习提供交流的平台,并实现不同程度的学分互认”。徐扬生对《中国科学报》表示。
 
据了解,港中大(深圳)在去年从全国17省市招收300多名优秀学生的基础上,今年拟新增金融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统计学与大数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等5个本科专业,将在全国22省市招收600名学生,并计划面向全球招收国际生50名左右。
 
助力创新驱动国家战略
 
创国际一流研究型大学必须从学生抓起,而这也被视为香港中文大学的“基因”。在港中大(深圳),2014级新生入学不久,学校为训练本科生严谨的学术思维,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为学生量身订做的“AP Class”项目令人耳目一新:包括徐扬生在内的多名知名教授,自发组成的导师团队亲自为本科生小班授课(每班不超过15人),让一年级的本科生就有机会在一流教授指导下从事研究项目。
 
作为深圳引进的大学,服务地方经济,自是责无旁贷。港中大(深圳)从筹备之初,就将利用自身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化影响,作为立身之本。徐扬生透露,学校已与深圳市开展高起点的科研平台建设建设,以相当数量的研究项目精准对接深圳的产业发展需求并进行创新。
 
目前,港中大(深圳)正大力构筑重点实验室及组建创新团队,包括“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工程重点实验室”、“大数据与智慧城市研究中心”、“新能源与能效管理研究中心”等国际高水平创新平台,建设优势学科,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学术竞争力。
 
同时,港中大(深圳)还与一些企业开展紧密合作,以“产学研”为纽带,共建“智能装备与制造研究院”、“前海经济金融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开展前瞻性技术创新研发。
 
港中大(深圳)十分鼓励教授创新,促进科研与产业技术创新结合,从薪酬制度和教师考核制度上进行创新,从制度上保证教授与社区企业的联系和贡献,从而使学校更能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使社会各界更支持大学的发展。
 
徐扬生介绍,学校面向国家及珠三角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规划在机器人、大数据、新能源、金融工程、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等领域组建世界级专家队伍。记者了解到,不到一年时间里,徐扬生和他的团队,以创新实践为目标,在多个领域已迈出一大步。
 

 

 
 打印  发E-mail给: 
    
 
以下评论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科学网观点。 
SSI ļʱ
相关新闻 相关论文

图片新闻
首张另一星系中的恒星照片出炉 《自然》(20241121出版)一周论文导读
清华这位院士搭建了一座室外地质博物园 科学家完整构建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
>>更多
 
一周新闻排行 一周新闻评论排行
 
编辑部推荐博文
 
论坛推荐

Baidu
map